台灣政黨組織真正的問題是搞不懂組織學
台灣沒有一個政黨是柔性政黨,台灣現在所有的政黨都是「無組織政黨」
組織有三種 (1)柔性組織 (2)剛性組織 (3)無組織
先有組織,才有所謂柔性剛性,否則都是無組織
組織的意思是能夠產出一定穩定的成果
無組織是人群聚集的自然狀態,以人際關係維繫和驅動的都是「無組織」
又稱「烏合之眾」
剛性組織是以條文、獎懲、規則驅動的組織,台灣大部分的公司是剛性組織
紀律散漫的公司是無組織不是柔性組織
柔性組織是組織的最高境界
柔性組織是沒有人管,但仍然非常有紀律
成員會自動自發的產出「一樣的成果」「穩定的輸出」
他是以價值觀與文化驅動,而且必須滿足9大條件
A:組織成員擁有基於普遍主義原則的(universalism principles)、
出於自願選擇的(voluntary)、
發自內心信奉的(sincere)的共同價值觀;
B:組織在這個價值觀基礎上建立了共同的行為規則,
這些行為規則的基礎是可觀測(observable)、
可驗證(verifiable)、
可測量(measurable)的行為。
C:組織對違反行為規則的組織成員有令人信服的(credible)、
可強力執行(enforceable)、
有重大後果(consequential)的規制方式。
像民眾黨那樣,師父的教義是不可觀測、不可驗證、不可測量的模糊飄忽概念
根本無法被稱為柔性組織,因為他的價值觀文化無法被明確定義清楚
實際上還是人際關係驅動,是無組織的一種
如果規則發展變嚴格,比較有機會邁向剛性組織(我個人不看好)
時代力量、綠黨、社民黨等等是最可悲的存在
內部價值觀高度分裂,一個黨同時存在著一堆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的人
成員任意叛黨、外通,毫無約束力,自稱柔性組織,可笑之至
民進黨也是無組織,本次選舉三頭馬車,總統、競總、黨部三頭分立,各行其事
是派系的聯合體,愈來愈像一個封建部落(比如幕府與守護大名)
根本就已經不是組織了,他的規則已經瓦解了
國民黨曾經以龐大的黨產作為嚴格黨規的後盾,曾經是剛性組織
今日也已瓦解,成為無組織政黨
當一個組織瓦解成無組織,秩序會變得非常複雜,山頭林立,是非常難改革和革新的
台灣人在文化裡從沒親眼見識過柔性組織,基本上是台灣人的悲哀
所以台灣人都把「沒在領導」誤會為「柔性領導」
「無組織」誤會為「柔性組織」
這是整個民族集體的誤會,因為台灣這個社會裡的隱性知識,沒有柔性組織這一種
(沒親眼看過的東西不會真正存在於記憶)
你搞「沒在領導」「無組織」是永遠不會成功的,組織是社會協作產生累積的基本
「多元」是指「多元,但仍能夠聯繫、互相協作」
「多元」不是指「多元,互不聯絡」,那叫「割據」、「封建山頭」,不叫三小多元
台灣基本上是需要先統一,組織的統一,國家的統一
然後才有資格談所謂獨立建國
※ 引述《asynchronous (同步)》之銘言:
: 這個問法實在是非常詭異
: 什麼叫做接不接受王浩宇?
: 那同樣的問題是否也可以問接不接受王世堅? 接不接受陳明文?
: 或是反過來另一群人問接不接受高家瑜? 接不接受賴清德?
: 國民黨版的是不是也要問接不接受王金平? 接不接受韓國瑜?
: 沒有爭議的人其實是非常稀少的
: 根本問題在於 就算不是柔性政黨
: 除非有前科犯罪疑慮 或是敵對政黨惡意加入 不然一個政黨理當不太會拒絕新人
: 真正的考驗會在於選舉時的提名 到那時才會有真正的通盤檢視
: (但說到底也是在各選區推出最有機會的 除非選對會有特殊考量)
: 比起這個問題
: 我認為各政黨更該關注黨紀一致性與正當性問題
: 為了名聲倉促斷尾 放棄建立制度的機會 恐怕是得不償失
: 馬王政爭就是馬自以為王明顯有問題一定可開除 忽視制度所桶出來的風波
: 黨籍不該像衛生紙一樣 有問題都應該在清楚明白的狀況下攤開來講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