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xamous (一天死去一點)》之銘言:
: 陳思宇 FB
: 重點在於—
: 2個月前、2個月後,疫情狀況相同嗎?
: 疫情本來就會隨時間變化,但如果能夠早點提醒大家記得配戴口罩,這些人的身體健康
: 或許就是可以換回來的寶藏。
看到陳思宇這篇無腦內容,整個人感覺都不好了
不過這種內容實在懶得用文字回他,先來看圖好了
從一月以來台灣的感染傳播狀況如何?
首先看境外移入
https://i.imgur.com/Fjh8Iij.png
境外移入個案的確診日和發病日有一週左右的延遲
我們的醫療公衛系統透過確診,即時能察知的是個案確診日
確診發病日則是必須抓到病患後,事後調查推回去
前一篇文章說過了 #1UWfgYLq (HatePolitics)
CECC在3/14-18 發佈旅遊警示+回溯檢疫到3/5
將第二波境外移入的發病日大致上都包含了
我上一次說
我認為這展現了CECC防疫的專業,今天也再說一次
接著看境外移入與本土個案(確診日)的時序關係
https://i.imgur.com/VOfjYwA.png
如果從個案確診日來看
第一波疫情(1月底到2月底)的境外跟本土個案時間相錯
所以如果大家還記得,在二月左右本土個案超過境外個案時
還吵過一波是不是已經進入社區傳播狀態
現在事後回頭看,二月中到三月初雖有零星本土個案
到三月初左右,本土個案數又相對減少,沉寂了幾週
這代表在二月初的零星本土個案,傳染鏈並沒有擴散
顯示台灣的檢疫並沒有漏掉太多本土個案在社區
同時CECC對於本土個案的疫調有阻絕掉感染鍊
當然也意味著台灣社會的整體防疫狀態其實做的不錯
* 所以2月底看到本土確診數增加就說篩檢不足有黑數的人,
單純只是不懂的白癡而已
再來,境外與本土個案的時序,從發病日的角度來看
https://i.imgur.com/wtPpuvM.png
比起確診日,從個案發病日來看兩者間的時序落差就小得多
雖然很多研究都在懷疑這此的冠狀病毒發病前就有感染力
不過這個具感染力到發病之間的延遲,比起發病到確診的延遲應該還是比較小
所以某種程度上可以把發病日的圖,視為具有感染力的時間分佈去思考
假設有症狀跟無症狀的感染者是一個固定的比例
那麼有症狀的感染發病者越多,無症狀感染者也會相對更多
這張圖上顯示發病的人數越多,感染的風險也就越大
也不難理解為什麼這幾週以來,CECC對於防疫措施越來越收緊
CECC對於疫情的緊張程度,也反映在檢疫量的幾次升級
https://i.imgur.com/k0sulHd.png
可以看到台灣的通報監測數量在2/17跟3/17兩次大增
原因分別是因為2/16啟動加強社區監測方案
https://www.mohw.gov.tw/cp-4635-51538-1.html
以及3/17開始回溯採檢歐洲旅遊史
https://www.mohw.gov.tw/cp-4634-52241-1.html
最後,把幾張圖表疊在一起
可以勾勒出台灣從一月至今的疫情狀況
https://i.imgur.com/6TPBjvu.png
把一些關鍵決策的時間點標上去
可以知道CECC是在什麼情況做出什麼建議
結論
CECC的決策邏輯
https://i.imgur.com/YghdZHJ.png
陳思宇的決策邏輯
https://i.imgur.com/32l4V0y.png
身為發言人這種水準,我真的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