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
這個事情跟手機哥描述得內容差這麼多
這叫做"又中了" XDDDD 只要寫個事情怎麼都會中
陳冠廷有寫FB來解釋
"不過可惜的是,明明就沒有編列,但是先放錯誤訊息,再讓我們去澄清,這是非常不符合
新聞倫理,至於報導上提到的辦公室。說真的,上次跟印尼辦事處開會,五六個人擠在小
空間,對人也不尊重。"
陳冠廷是個人才 藍綠的確會針對他進行攻擊
https://www.facebook.com/Kuantingvision/posts/2619896621608499
陳冠廷FB
謝謝蘋果日報提到創新辦公室,通常新聞不會報我們的政策,讓各界能夠注意到我們的努
力,藉此向大家報告我們的規劃與願景。
過去我們有台灣獎學金,鼓勵邦交國學生來台學習,希望他們對台灣有更深情感,加強邦
誼。這些對母國、本國都有了解的人才,可以大程度加強兩國經貿、文化、教育等各種關
係;他們能夠帶來與我們不同的觀點,用不同的背景去分析問題。
我們知道,國家的力量來自於人,人才。人才是推動改變、創新的最強元素。白宮、州政
府、參眾議員,也都有收實習生的作法,許多在未來,也成為國家的重要領導人物。
當然,除了政治以外,醫療院所也有,比方說很久以前,一位歐洲的實習醫師在長庚實習
,(下略一千字)後來他成為我們姐妹市,布拉格市長。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希望成立創新辦公室,希望提供「台北獎學金」給國際的優秀青年,國
際優秀的政治人物,希望他們分享給台北,他們國家城市的解決方案,希望這些「人才」
提供他們的能力,替台北這個城市注入改變。
在過去的一年,我們已經開始試驗「0」預算的計畫,我們陸續收了來自澳洲、美國、波
蘭、紐西蘭、英國、日本等實習生,讓他們能夠加強母國與台北的交流。我們與澳洲,英
國、波蘭、紐西蘭等許多在台外館、商會活動的促成,就是靠他們無私、無薪,無時無刻
的付出。
其中。在台社群分享的Covid19雙語網站,也有他們的協助。除此之外,他們透過他們的
網絡,在自己母國發聲,包含期刊、報章,甚至是他們國家的通訊社,還有包含觀光行銷
,分享台北政策,舉辦論壇(0經費,這些學生自己貼油錢),邀情各國商會使節就創新政
策提出建言,都有他們努力的身影。
為什麼許多國家都致力推廣國際交流的計畫? 因為不安於現狀,因為要不斷進化。大量頻
繁的人才交流,就是進化的動力。如同網際網路的溝通徹底增強世界的創新能力一樣。
舉例來說,由澳洲政府所主導的新可倫坡計畫 (New Colombo Plan),是鼓勵澳洲學生於
印度太平洋區進行研習及從事實習工作,為推廣澳洲學生的流動性,他們提供一個學生的
總體獎學金補助,每個月,超越公務人員大該專門委員等級的薪資。換言之,假設報紙上
說的經費約年一百多萬,是真實並且真正會編列的,我們最多也只能邀請一位學人來訪。
但是我的提案沒有被接受,創新辦公室將不會編列經費,也就是0預算。
不過可惜的是,明明就沒有編列,但是先放錯誤訊息,再讓我們去澄清,這是非常不符合
新聞倫理,至於報導上提到的辦公室。說真的,上次跟印尼辦事處開會,五六個人擠在小
空間,對人也不尊重。
我們之所以想要改變,是因為從首爾、波士頓、洛杉磯、奧斯丁,到以色列,紛紛建立起
創新局、創新辦公室,我們不用重新發明輪子,但是我們得要創立一個管道,至少可以快
速對口,降低溝通成本。引進對的人,做對的事情,就能改變。
這些實習生將會繼續義務提供他們的能力,來幫助這個城市更好,我只能跟他們說抱歉,
希望未來我們至少可以負擔一點交通費。
但是我還是想要說一句,
人才比想像的還要珍貴,你永遠不知道這些青年可以成為什麼。 你不用創新的方式吸引
人才,提供不同於體制的看法,那我們就會永遠做同樣的事情。
我來這裡,就不要做同樣的事,這個城市需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