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點簡單的科普
前副總統 陳建仁 之間就PO了一篇文章 解釋普篩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03-24/380018
這觀念很簡單 在陽性率不高的狀態下 普篩沒有意義
我更簡單的解釋一下
要讓普篩有意義 有幾個先決條件
檢驗方法要快速 大量 這個量還不是絕對值的量 是和篩檢母數的%數
簡單講 我們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檢驗量是每天數千
就算拉到十倍 每天一萬人好了
台灣母體是兩千三百萬 意思是 要測完要2300天
以文章中的發病率 0.45 / 十萬人 我們要檢驗 20多萬 才會找到一個病人
好 問題就來了 檢測完的人呢? 健康所以拍手 然後呢?
因為不可能 把健康的人隔離2300天
所以就放回去跟沒檢驗的狀態一樣 處於同樣的風險中
那檢不檢測都一樣 統計學上沒有意義 單純的浪費錢
理解一下現在的防疫政策
已經開放給醫生 只要他們覺得有風險 就可以檢驗
同時現在也已經開放自費了
公衛措施 終極目標當然是達到0確診
但是這不可能 這些措施都是為了讓疫情"同時間"不會太多人確診
雖然可能拉長疾病影響時間 甚至總確診數會增加 但是卻可以有效減少死亡數
https://youtu.be/gxAaO2rsdIs
這個影片很值得花你 20多分鐘看完
影片完全可以用數學模擬解釋所有現在疫情遇到的狀況 包含普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