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heoEpstein (Cubs)》之銘言:
: 因此,與蔣經國不合的宋美齡,在蔣介石死後即遠赴美國,
: 直到十年後蔣經國健康狀況不佳才回來台灣,當然,她是回來奪權的。
: 蔣經國在暴斃之前,早知道蔣家不能再把國家私有化,
: 他並沒有安排蔣家人接班,也將權力分成三塊。
: 黨,國民黨秘書長李煥
: 政,行政院長俞國華
: 軍,參謀總長郝柏村
: 此外,選擇李登輝作為副總統,也有考慮到李登輝沒有世家背景,
: 哥哥在馬尼拉戰死,唯一的兒子已病死。(反觀林洋港是南投世家)
: 總之,宋美齡要面對的是蔣經國的布局,這段如果寫成小說,
: 我很想用「尼古拉遺計破太后,阿輝伯用策定台灣」這樣的三流小說標題。
: (蔣經國的俄羅斯名「尼古拉·維拉迪米洛維奇·伊利扎洛夫」)
這確實是我近年來的看法:拉拔本省人李登輝對抗外省幫,兩方必然產生衝突,
而李氏為了打倒外省幫/非主流派,必然向外尋求改革派與本土勢力的支持,
進而走上90年代浩浩湯湯的民主化道路。
小蔣如此安排的原因不難理解:他清楚知道自己的小朝廷看似穩固,基礎卻很薄弱。
外省高壓政權終究會被本省多數沖垮,屆時弄得難看,蔣家就得血債血償,挫骨揚灰。
與其如此,不如培養一個願意推動民主化的接班人,一則保全蔣家,二則對方知恩圖報,
自稱經國學生,自己的歷史地位也能維繫不墜,傳頌至今。
小蔣這步棋不可不謂高明。
: 之後的發展昨晚那篇提過了。
: 在這樣的權力鬥爭漩渦裡,李煥為了對抗宋美齡,讓李登輝坐上了國民黨主席,
: 然後李煥再鬥掉俞國華,這時李登輝李煥的雙李體系持續了一年多。
: 1990年二月的國民黨臨中全會前,李登輝決定副總統不是李煥,而是李元簇。
: 這件事讓李煥決定聯合軍方(郝柏村)來跟李登輝鬥,這些人後來被稱為非主流派。
: 他們先是圖謀副總統位置不果,之後推出的林洋港跟蔣緯國的總統組合也失敗。
: 「二月政爭」李登輝差一點守不住,他曾經形容這陣子每天都睡不好覺。
而這也不是說李就只是個遵從教誨的二流人物,他的智慧與權謀著實出色。
在驚濤駭浪中完成了民主化,已經足以證明他是能乘勢而起,引領時勢的一流人物。
: 即使撐了過去,還是必須安撫非主流派,而李登輝這時下了一步驚天動地的棋。
: 讓郝柏村接任行政院長。
: 這步棋其實極為凶險,軍政一把抓的郝柏村很有可能成為隱憂。
: 但這卻也是讓非主流派吞得下去的餌,不需要急於這時推翻李登輝政權。
: 接著利用民氣,野百合學運也是發生在這1990年,
: 李登輝一方面安撫黨內,一方面扶植黨外,權力還一大塊握在郝柏村手裡,
: 直到三年後的1993年,藉民進黨之手痛批郝柏村,郝柏村不干受辱辭職。
: 這下子李登輝才抓穩了黨政軍,進一步開始推動總統直選等民主化進程。
這裡我不太認同某些人說非主流派垮台後,李可以選擇當大獨裁者卻沒有做。
那未免把李的智慧看得太低,也把他所面臨的形勢看得太簡單,
那樣亂搞只會是政治自殺,成為另一個袁世凱。
: 這一段百年蔣家鬥爭史,到了李登輝手上才畫上句點。
: 擋下了宋美齡的再起,讓國家不再是蔣家,之後又推動了民主化進程。
: 阿輝伯,謝謝你。
李登輝的寧靜革命讓台灣脫離威權統治,同時避免了大規模流血與永久的族群撕裂。
三十年來儘管吵吵鬧鬧,台灣的國族認同,民主意識卻也不斷深化,茁壯,
這大概是所有可預見的世界線中最好的結果,作為總設計師的他功不可沒。
在此要向阿輝伯致上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