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寧靜革命的沈默代價:李登輝留給我們這世

作者: vikk33 (陳V)   2020-08-14 13:29:46
1.轉錄標題︰
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請寫名稱
寧靜革命的沈默代價:李登輝留給我們這世代的課題
1.轉錄網址︰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www.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20/08/12/081202
2.轉錄來源︰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 他板文章可免填※
voicetank
3.轉錄內容︰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在李登輝先生逝世後,國內外的政要、媒體單位陸續發文悼念台灣現代史當中如此重要的
一位角色。亦有不少紀念文稿多次強調李登輝先生在蔣經國之後接手總統一職,經由「寧
靜革命」的過程,為長期受到威權統治的台灣社會帶來民主與自由。
然而,我等1990年後出生的世代,在成長的過程中並未對這段劇烈的社會變遷有所體驗,
更別說對於「李總統」當時面對的局勢有什麼深刻的理解。在學齡之後,李登輝便已經是
台灣團結聯盟的「阿輝伯」,會出現在電視上的造勢轉播。而推動民主化、發表兩國論的
「李總統」,只出現在歷史課的教科書與考題中。
談到課本,各界特別讚賞李登輝的其中一部分,便是李總統時期的教育部在1993年陸續推
出了「認識台灣」與「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到了1999年還通過「一綱多本」,將撰寫
教科書的權力從壟斷的國立編譯館釋出給不同的出版社。這些措施被視為中華民國政權已
經鬆動奉為圭臬的中國民族主義,開始進行本土化的工程。
這些觀點雖然將教學內容的本土化歸功於李總統,但早在解嚴後,推動鄉土教學的力量已
經勢不可擋。1989年的縣市長選舉結果,民進黨首度取得六個縣市的執政權,便將鄉土教
育、母語教學的課程排入教學現場。這段中央與地方不同調的時期當然引起了連續幾年的
辯論,到了1993年,已然成形的強大輿論壓力才令教育部願意開始規劃「認識台灣」的系
列課程。由是可見,李登輝雖然擅長借力使力,但就如同1990年之前各方社運、學運力量
率先跳出來抗議萬年國會的情勢一樣,李總統的力量絕非憑空而來,而是有賴整個台灣社
會共同引領前行。
當然,教材的本土化也不是一則已經完結的童話故事。對於實際上接觸這些課程與教材的
學生來說,無論中國還是台灣,都是考試作業的一部分而已。甚至在我輩就讀高中的時期
,有些歷史科老師仍會為了訓練學生獲取高分的考量,推薦學生「參考」國編版時期的歷
史課本,畢竟「這題會考」才是教室裡最實際的事情。書上那些文字之於大多數學生,僅
有換取分數的功利關係。課綱邁向本土化的改變,確實減少了中國在學生腦海中的比例,
但很難說就此提高了台灣的重要性。這種「對我有好處的資訊才算知識」的環境,是機會
主義性格的培養皿。對在地化、民主深化的工程來說,仍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課題。
我們這一代的台灣認同,反倒是國民黨再次執政後才有更具體的認識。扎根於台灣的中華
民國政權,雖然歷經本土化、開放民主選舉,也實現了政黨輪替。但馬政府上任後對內加
劇開發主義、對外與中國拉近距離,令我們在危機中意識到威權時期殘留的政策工具,並
未隨著民主化而全面解體;當年囿限於中國民族主義法統的「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也成
了中國因素日後介入台灣社會的空隙。只要這棟巨大的違建尚未拆除,黨國依然想伺機回
到過去。針對政權進行全面的轉型正義,落實國家的正常化工程,是我們這個世代最重要
的課題之一。
若仔細檢視李登輝對當前推動轉型正義的影響,相對於其他國家的民主轉型經常伴隨著流
血衝突,李登輝所引領的「寧靜革命」無疑是威權國家轉型的典範。不過這也同樣需要付
出代價,而且遺緒至今才逐漸發酵。 吳乃德(2006)、陳翠蓮(2008)皆指出,李登輝
執政時期對於轉型正義並沒有太多重視,其因即是李登輝是民主轉型的引領者外,亦同時
身兼威權政黨的領導者,致使李登輝在面對自身經歷以及國民黨的歷史時,大多採取避重
就輕的態度。
與課綱本土化、取消萬年國會的情勢相似。李總統主政時,推行轉型正義的進程大多依循
著民間的倡議而行,本身缺乏主動性。雖然籌組二二八事件研究小組、設立二二八紀念碑
並公開致歉,也「補償」二二八及白色恐怖受難者。但李登輝卻也受到自己身處的黨國機
器所限,一面告訴大家「眼睛要看前面,不要看後面」,同時緬懷「開明專制的」獨裁者
蔣經國,將轉型正義的層次停留在補償受害者之上。李登輝及國民黨一再強調「仇恨怨懟
只會加深傷痛」,將提起二二八、白色恐怖等同於撕裂社會,其結果即是轉型正義的遲滯
,尤其在歷史正義向度的缺乏。當如今要重新談起轉型正義時,則又因歷史認識的不足,
以及李登輝當年將轉型正義工程「打折」的作為,而必須不斷面對「政府不是道歉、補償
過了」的質疑,也給了柯文哲這種機會主義政客「管它過去做什麼」的逃避空間。
李登輝一部分受制於統治初期權力不穩、另一部分則是為鞏固「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政治
體制,必須以延續國民黨的政權為前提,而難以對過去的歷史深究。導致政府不僅沒有對
加害者進行追究,對黨產問題以及歷史真相的問題也都顯得消極。即便到統治相對穩定的
晚期,李登輝亦無更積極地挑戰過往的利益結構,而這些都成了我們在今日需要重新面對
且更加艱困的問題。
包含美麗島、二二八事件的檔案徵集,也遲至陳水扁上任後才展開。惟其統治基礎亦不穩
固,轉型正義的推行相對不易,遑論其後馬英九的繼任導致工作停滯。直至蔡英文上任後
才成立促轉會、黨產會等機構,專職處理轉型正義的問題。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當事人
離去、證據流失、組織重整,都使得更進一步的追溯更為困難。關於李登輝任內發生的政
治監控及獨臺會案等政治案件,李登輝更從未明講這些事情如何發生,而留給後世諸多疑
問。
在眾聲喧嘩的社運年代,李登輝引導的寧靜革命其實是面對歷史的選擇性沈默。在轉型正
義工程與時間賽跑的同時,幾經打折的革命,也為黨國體制爭取了苟延殘喘的時間,近乎
錯失轉型正義的最佳時機。
李登輝肯定是推進台灣社會民主化的重要角色,若要真誠地紀念他帶來的影響,也勢必要
面對並超越他受限於時代與體制所做過的妥協。其晚年的政治轉向,為何恰巧對立於其任
內作為,形成「黨國機器裡步步為營的李總統」、「一起在街頭牽手護台灣的阿輝伯」兩
種迥異性格。如果未能體認到李登輝在任內基於政治現實而不斷妥協的現實,反而會忽略
那些他未能完成的工作。一旦將民主先生追捧為民主領袖、以為改革工作已經在他手上完
成,甚至會出現「台灣太過民主」的後遺症。
理解並克服寧靜革命背後的沈默代價,也是李登輝留給我們解決的課題。仍需要不懈的共
同努力,才能繼續百年來無數人接力追求的事業:台灣人要知道自己是誰、台灣人要做自
己的主人。
4.附註、心得、想法︰
分期付款
最後終究是要多付出一大堆利息
不如趁此
早日還清
及早無債一身輕
最理想的方法就是一鼓作氣
掃除社會一切威權時代遺留政策法令與人物
協助移民對岸陪他們念茲在茲的小明
作者: foolfighter (傻瓜鬥士)   2020-08-14 13:33:00
真台灣總統
作者: lazycat5 (phoenix)   2020-08-14 13:50:00
轉型正義難作,民進黨也才完全執政第五年,在臺灣,威權的遺毒還很多
作者: crossmyheart (我發誓)   2020-08-14 13:53:00
真正台灣國父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