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錄標題︰
火網評論:防疫謹記3原則 台灣不要內鬥(郭旭崧)
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請寫名稱
1.轉錄網址︰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00822/ZUROUVGGGFDDNA3KYCQDB3AXEI/
2.轉錄來源︰
蘋果日報
3.轉錄內容︰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或許是台灣防疫成績太過優秀,正當各國還在為遏止疫情大傷腦筋的同時,我們中央地方
政府居然還有閒暇不同調,專家民意分兩派,似乎忘了世界衛生組織21日才提醒,期盼疫
情能在2年內結束大流行的警語。
檯面上許多防疫專家都是我的老友,地方衛生局長有很多也都是陽明大學的校友,我相信
大家都是秉持守護台灣的初衷,來打這場艱苦的戰爭。靜候調查的當下,彰化跟指揮中心
的爭議,希望是誤會所造成的,並在溝通後總能凝聚共識、解決歧異,此時台灣實在不能
自亂陣腳,媒體政黨更不應該見縫插針,尤其是網路上鄉民對彰化縣衛生局與指揮中心的
謾罵指控,更應該適可而止。
最近的紛擾都由篩檢而起,不幸落入了「零的迷思」。其實傳染病專家都知道「零不是零
」,我們所看到的個案只是冰山一角,至於海平面下的冰山體積到底有多大?我們永遠不
會百分百確定。
換句話說,零確診不代表沒有個案,而是不知道有。我們擔憂的是那些看不到的隱性個案
,所造成傳染病在社區中擴散的風險。篩檢固然可以縮小風險,但也必須認知到科技發展
的局限以及醫療量能的負擔。從目前各方的資訊來看,台灣當然有隱性個案,但不會太多
,多到必須改弦易轍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執著於「嘉玲」,如此反而會誤導民眾,造成縣
市政府防疫目標錯置。SARS的三零教訓不遠,不能再犯。
台灣防疫已勝國外經驗
任何決策必須仰賴科學數據,但防疫視同作戰,作戰不是做學問。做學問講競爭,講求真
;作戰,講團結,講決斷。學術研究可以慢慢蒐集資料,但防疫作戰可不行。防疫經常是
有限資訊下必須做出決策,這也是為什麼好的指揮官必須要有決斷力。
當年SARS中央與地方不同調的經驗,才讓我們修改《傳染病防治法》賦予指揮中心成立的
依據,原因就在於此。學術研究固然有其價值,但不能本末顛倒,認為防疫一定要跟著研
究走。過去台灣借鏡國外經驗,但現在台灣防疫表現,反而是各國取經對象。台灣防疫走
到今天,國外經驗只能參考,已不足以直接採用,普篩便是一例。
最後,我要再次提醒「個人全面防護」(Individual Universal Precaution,IUP)的重
要。防制任何傳染病的要訣在確定傳染途徑,阻斷傳染鏈,只要知道傳染病的傳染途徑,
每個人都有能力保護自己,再多別人的檢驗也取代不了自己個人的防護。
過去愛滋病的經驗告訴我們,不斷要求檢驗不僅不可行,也衍生侵犯隱私、造成歧視等負
面效應。求人不如求己,不如將所有患者都視為可能的傳播者,才能將風險降至最低。面
對新冠肺炎,不應該仰賴政府、學校、商家,每個人都必須做好防護措施,對自己的健康
負起責任。當初世衛祕書長譚德塞喊出:「檢驗!檢驗!檢驗!」(test!test!test!
),試想如果他喊的是「口罩!口罩!口罩!」(mask!mask!mask!),今天全球疫情
恐怕不會是現在失控的局面。
如果說台灣從SARS經驗學到什麼,我想就是團結的重要。當年SARS台灣中央地方不同調的
往事,如今美國華盛頓與州政府、民主黨與保守黨的歧異,都已嘗到苦果,必須引以為戒
。
滾動調整政策應變疫情
疫情瞬息萬變,政策滾動調整實屬必然,今天不大規模篩檢,萬一哪一天突然決定普篩,
也不是什麼髮夾彎。畢竟成敗論英雄,指揮官說了算,指揮官負全責,只要我們還能在這
個島嶼生活不受大影響,人人可保住工作,足矣!
台灣是一個可愛的國家,我相信我們都有接受別人意見的雅量,也有意見不被接受的雅量
。快快化解誤會,向前行!
4.附註、心得、想法︰
防疫視同作戰,作戰不是做學問。做學問講競爭,講求真;作戰,講團結,講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