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台灣在美中之間的選擇:雖是被迫 但卻是

作者: vikk33 (陳V)   2020-09-13 11:39:07
1.轉錄標題︰
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FB請寫名稱
台灣在美中之間的選擇:雖是被迫 但卻是自由的
1.轉錄網址︰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BBS他板文章可免填※
https://reurl.cc/6l01eM
2.轉錄來源︰
※超過一行請縮址,若為 他板文章可免填※
upmedia
3.轉錄內容︰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台灣在美中新冷戰中的四種可能選擇
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純依論理而言,處於兩強間的台灣可以有四種選擇:一、倒向美國
。二、倒向中國。三、中立。四、親美友中。
這四種可能中以第一種最具現實意義與可行性,因為不只民進黨政府如此,過去兩蔣與李
登輝時代的國民黨政府也如此。第二種選擇則毫無可能,因為沒有民主與自由的中國,不
可能成為台灣的選項。第三種可能只 存在於某些激進者的想像。第四種可能則是泛藍部
份人士的主張
中立的想像雖然美好,但卻不符現實條件。就像中立國的存在多是因不同利害間的恐怖平
衡,以及預留緩衝地帶所致。但對靠海權起家的美國,太平洋就是其勢力範圍,當然不可
能同意習近平「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二國。」所以台灣當然不可能有中立的選項。
親美友中:是風吹兩面倒的牆頭草?還是「尾巴搖狗」的幻想?
至於親美友中,也是不可能的選項。畢竟,「狗搖尾巴」是千真萬確,「尾巴搖狗」卻是
千難萬難。以戰略模糊而得以「左右逢源」,那是大國的選項,輪不到小國置喙。而兩強
生死存亡之際,必定極力拉攏盟友。因為多了朋友,就是少了敵人;而無法拉攏的,必然
被視為潛在的敵人。所以台灣只能在兩者之中擇其一,只能站隊數人頭。表面看來,「親
美友中」似乎可在兩強間自由遊走,但最終它只會是「豬八戒照鏡子」,兩邊都不討好。
但這個主張的理由不外是:一、美國曾拋棄盟邦(國民政府、南越、庫德族……等)。二、
大陸距台太近,如共軍攻台,美國在時間上來不及救援。三、美國人極重視子弟性命,不
願為他國大量犧牲。
但這些理由都經不起檢驗:因為美國是在什麼情況下,才決定拋棄盟邦?首先,該政權自
身的腐敗必須負很大責任(杜魯門批評孔宋家族「他們一家都是賊」,南越吳廷琰政權獨
裁與裙帶資本主義),接著則是因受宣傳誤導所致(以為中共是土地改革者;越戰則在美國
引起大規模反戰運動),但這兩點都不適用於今日。
更根本的原因其實是,美國對地緣戰略的調整與修正(也正是這點使庫德族無法建國)。作
為海權國家的美國,二戰後全面堵以蘇共為首的陸權國家,因此重視海陸交界的「邊緣地
帶」,故介入韓戰與越戰。但韓戰以停戰告終,越戰更是美國歷史上極不光彩的一頁,美
國不得不重新省視戰略上的錯誤,改成「離岸制衡」(offshore balancing):扶持該地區
特定大國,由其制衡區域權力衝突,美國並不親自介入;而當該地區大國無法制衡其它追
逐霸權的國家時,美國才會出手。
美國過去在東亞扶持日本,但當日本無力獨自面對中國崛起,美國開始把其它國家納入對
中國的包圍網(澳洲、印度)。而台灣處於阻擋中國進入太平洋的位置,為第一島鏈的關鍵
。因此台美雙方是利害相關,與其說美軍介入是保護台灣,倒不如說是保護自身的重大利
益。客觀的距離雖無法改變,但科技的進步卻能縮短距離;而且太平洋上諸多的美軍基地
,也足以快速應變。加上當前的美軍以募兵為主,不會因徵兵制而有大量美國年輕人被迫
犧牲,自然也不會引起美國國內政治的動蕩。
所以能支持「親美友中」的理由大概只剩下無法明言的民族情感與個人(或家族、特定團
體)利益,以及兩者錯綜複雜的糾纏。而民族情感就像飲食口味上的「媽媽的味道」,雖
魂牽夢縈而難以改變,但總必須牽就現實(食材不得不因地制宜)。而利益則是透過對台灣
特定族群的綁架或動員,在政治領域攫取一席之地,再以此從對岸獲取資源與權力。
「一面倒」的必然性:關鍵在倒向哪邊?
既然不可能當牆頭草,重要的就是要站對邊。誠如上述,一面倒向中國是不被接受的。那
麼一面倒向美國,難道就正確?其實,答案應該是對的。因為兩強對峙下的小國,只有「
一面倒」的選項,關鍵只在倒向誰而已。這不只是過去的台灣,對岸的中共也一樣:中華
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毛澤東就一面倒向蘇聯。美國雖曾想與中共建交,但蘇聯深懼會破
壞其外交策略。而中共既無法與美蘇抗衡,更無法置身局外,只能選擇其一。而蘇聯最早
提供援助與支持中共建國,又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加上長期內戰後,中共也急需外
國的援助,所以倒向蘇聯是別無選擇的選擇。
中共倒向蘇聯後,訂立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大量俄籍顧問幫助中共進行工業與軍事
現代化,奠定「兩彈一星」的基礎。另一次一面倒,則是在改革開放後,因中俄決裂(直
到1989年「中蘇關係正常化」,雙方才得以和緩),鄧小平只能倒向美國。甚至鄧還學毛
以打韓戰向蘇聯交心,打了場對美國遞「投名狀」的懲越戰爭(美國在越戰吃了大虧)。在
美國大量讓利下,四十年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快速成長與國力大幅上昇。從結果看,中
共兩次一面倒雖然都是被迫的,但最終都是正確的。
但如果從這兩次一面倒抽離呢?第一次,中蘇因對社會主義發展路線看法不同,爭執誰是
「修正主義」、誰是革命正統而導致雙方決裂,使中共徹底失去外援,甚至在某種程度上
引發文革十年浩劫。而習近平上台後提出「一帶一路」、「2025中國製造」,都是挑戰美
國霸權,從而引發美中新冷戰。雖然最終的結果尚未來臨,但其可能的下場卻不難想見,
進而使得「親美友中」更不可能。
被迫而不得不的「一邊倒」,造成了好的結果。而主動且自由的選擇,卻與原初的想像大
相逕庭。這給了台灣什麼樣的啟示?簡言之,因為被迫,所以必須放下自以為是的成見與
偏見,只能根據現實深思熟慮,做出的反而是審慎明智的抉擇。相反的,自以為可以作主
,反而會因自以為是而忽略現實,做出海市蜃樓般的虛幻決策,最終從雲端重重跌落。
台灣一面倒向美國:一種「被迫選擇」的自由
不過對台灣一面倒向美國,必定會有人嘲笑這種作法是被迫的,不足以顯示台灣的主體性
(主體性最重要的內涵就是自由)。但這其實是只從概念來界定「自由」,認為它就是不受
任何阻礙。但這種理解下,大概只有「上帝」才是自由的,而與現實不符。自由,絕不可
能沒有任何前提與條件。
以「愛」為例,愛,必須是自由決定的。如果年輕人被長輩要求要愛某個特定對象時,因
為是被迫的,當然不可能愛上對方。但如果是完全有意識且自主的自由決定呢?卻會造成
另一種荒謬:自以為自己在愛情上能自由選擇的人,會先環視身邊所有可能的對象後,再
從中挑選出心儀的對象;但與其說這是愛,不如說是利害得失的評估,當然不是「真愛」
。真正的愛是,已經愛了之後,才知道自己愛上了對方。兩人從有好感、互動、衝突、磨
合,再到最終確定對方就是自己尋找的另一半。過程中雖有各種巧遇、機緣,但都不是人
為選擇與安排。「自由」只出現在最終確認的當下,那就是接受兩人間無意識所發生的一
切,並當成是自己有意識決定的結果,同時承擔起一切相關的責任。這,就是愛,就是自
由,也就是承擔。
自由,從來不只是有意識下的選擇。如果只是有意識的,那麼對結果負責本來就是應該的
,還有什麼好讚美?自由之所以值得讚美,是因所負的責任不是有意識的選擇,而是將我
們身處其中而無從選擇的現實,當成是自己選擇的結果,並決定為其承擔起一切的責任。
而如果不願承擔,結果只會不斷的因邏輯上的可能性(不矛盾的都是可能,所以有非常多
想像空間)而疑神疑鬼,總覺得還有更好的選擇,因而最終錯失了「現實」這個唯一的可
能(套用上述愛的例子,那就是誇口「不願為了一棵樹,而放棄整片森林」,最終卻連一
片葉子也摘不到)。
在美中新冷戰的選擇上,台灣雖然是被迫的,但卻是自由的。因為台灣把被迫置入的國際
現實當成是自己自由選擇的結果,而且還勇於承擔。同時不會因為妄想更好的可能,而到
處遊走、張望,以致錯失了當下的良機。所以「一面倒」不等於「抱大腿」,台灣仍要承
擔該負的責任,諸如軍購的種類與數量,以及兵役制度的調整(訓練方式、役期)。連勝文
說年輕人會接受「九二共識」,因「不是每個人都想打仗」。但戰爭絕不是靠「想或不想
」來決定「打或不打」。面對戰爭,唯一可確定的是,確保和平的最佳方式不是對敵人低
聲下氣、卑躬屈膝,而是作好讓敵人不敢輕啟戰端的準備。
「一面倒」當然是被迫的。但,究竟是「誰」逼迫台灣選擇「自由」?毫無疑問,當然是
中共。因為它與中華民國爭奪「中國」正統而不留任何餘地,使台灣在爭不過的狀況下,
不得不從「中國」出走。而且它還趕盡殺絕,連對良性模糊的「一中各表」,也要僵化成
台灣絕大數人無法接受的「一國兩制」,當然會逼著台灣做出異於「中國」的認同與選擇
,逼得台灣形塑出自由與主體性。而這個無視於手段與目標間巨大矛盾的理盲,竟然是中
共的「核心」。這,或許才是台灣真正該感到慶幸的吧?
4.附註、心得、想法︰
反過來
親中雖然可能會是自由的
但後果會是處處被迫
最後只有一個都不留的下場
最實在者莫過美軍駐台
作者: whitenoise (鋼鐵牧師)   2020-09-13 11:40:00
親共匪是會自由啥?讓美軍駐防哪裡不好?
作者: eunhailoveu (4everloveEunha)   2020-09-13 11:43:00
親共自由 嗯嗯共產黨最重視人權與自由
作者: david624   2020-09-13 11:44:00
廢話 也可以打這麼多字喔......
作者: tFDA (tFDA)   2020-09-13 11:44:00
拜託美軍快點駐軍,增加台灣出生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