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轉錄網址︰
※ 網址超過一行 請縮網址 ※
https://tinyurl.com/yb5d476a
2.轉錄來源︰
※ FB公眾人物、FB粉絲團名稱、其他來源 ※
人文島嶼
3.轉錄內容︰
※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
從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到美國總統大選,如何因應中國的崛起與挑戰,已成為美國乃至世
界各國熱議焦點。美中關係步步牽動全球政經局勢,我們不禁要問:中國──這個臺灣人
最熟悉卻也最陌生的鄰近強權──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
投入中國研究近30年的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將研究成果錘鍊成《尋租中國
: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一書,描繪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歷史路徑
,並藉此剖析「中國模式」的特色與侷限。
任何國家的經濟發展都不是理所當然、一蹴可幾的過程。臺灣社會長年盛行「中國崛起」
的神話,卻忽略神壇底下,經濟發展終究是關於人的故事,交織著困境、努力、利益糾葛
、意氣風發與無奈的生動情節。《尋租中國》跳脫過於美化或刻意醜化的片面敘事,以獨
到角度重新述說中國崛起的故事:一個關於跨國企業、中共政府官員、臺資臺商,以及中
國農民工,在全球產業鏈與中國政經體制下逐利、博弈、投機、求生存的故事。
揭開「尋租中國」的三大密語:尋租、臺商、廣東模式
書名四字道破「中國模式」的特徵——「大量尋租與高速經濟發展並行」。何謂尋租(
rent-seeking)?就是運用政治權力進行管制或壟斷(而非透過直接生產活動)取得經濟
獲利。除了書中的理論概念「經濟租金」,具體手法包括政商交易、買賣特許經營權、賄
賂、疏通、放水、回扣、走後門等等五花八門的手法。
照理說,一個經濟體如果出現大量尋租行為,便會阻礙經濟發展,但吳介民觀察到中國卻
是個弔詭的反例:在政商集團心照不宣而且習以為常,實行大量尋租的同時,中國經濟竟
也飛快成長,他稱之為「尋租發展型國家」。
追溯歷史起點,吳介民發現這個模式的原型,出現在廣東;而當時在廣東殷勤奔走,協力
打造「世界工廠」雛型的關鍵行動者,正是「臺商」。他比喻,中國經濟崛起猶如一場大
氣旋,始於一隻小蝴蝶振翅──「臺商」與「廣東模式」便是這隻蝴蝶的翅膀。
臺商的作用為何?廣東模式是什麼?必須從中國特殊的歷史制度脈絡與政治經濟體質談起
。
中國崛起第一步:改革開放的包袱與貴人
回顧歷史,不小心會陷入事後諸葛的後見之明,以為中國經濟崛起不過是人為預先規劃好
的意料中事,但其實不論在哪個時空,「拚經濟」都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
1978年,鄧小平拍板宣布改革開放的歷史時刻,共產黨內仍潛伏「姓社姓資」的路線矛盾
,廣東地方官員、黨幹部因受到社會主義教條牽制,而有所顧忌。長期反商的行為習性,
使得中共官方缺乏招商引資的動機,不利於產業發展。
第一步總是最難的一步,珠江三角洲過往產業型態以農業為主,缺乏加工出口業所需的經
驗、資金、技術、人才和基礎建設。種種限制下,中國怎麼打進全球資本主義的牌局?廣
東等地如何達到經濟示範的任務?對任何人而言都是未知數。
就像骨骼精奇的練武奇才,仍須碰上貴人提供武功祕笈,才能練就神功;中國坐擁豐沛的
勞動力資源,並不代表就能一步登天,順暢無阻加入國際生產鏈。吳介民點出,對於八○
年代的中國來說,港商、臺商就是這位貴人。
「臺商幫中國賺了第一桶金。」吳介民說道,「然而,如今臺灣、中國基於各自的政治考
量,都低估了當初臺資、臺商對中國經濟的『貢獻』。」他點出,臺資臺商透過港商引介
,西進中國沿海,藉著大量低廉的勞動供給發了大財,但事情的另一面是:中國經濟崛起
的第一階段,正是及時現身的臺商幫忙解決當地產業經驗、技術及人才匱乏的問題,扮演
不可或缺的角色。
經營面有了著落,但是地方政策與官僚未必願意配合,該怎麼辦?政商雙方看了看彼此的
口袋,經過一段磨合、摸索,很快得到了答案。
機構化尋租與地方成長聯盟:政治是一門生意,生意是一種政治
中國,是個未曾「經濟歸經濟」的國度,從共產主義計畫經濟到改革開放,國家一向高度
管控人民或企業的經濟活動。但也因為幅員遼闊,中央法規往往鞭長莫及,地方政府常被
賦予很大程度的自主裁量權,導致在明文規範外存在一片灰色地帶,可供資本家與地方官
員進行檯面下的溝通協商,無須實質競爭即可聯手獲利,這就是尋租的空間。
一般談到尋租,指的是官員私下索賄的個別行為,但吳介民在中國當地觀察到的,卻是由
中央政府默許,從中央到地方官僚集體化、組織化、制度化、日常化的「機構化尋租」
(institutional rent seeking)。
吳介民發現,一間外資企業若想在中國沿海當地投資設廠,為了符合法規或避免被找麻煩
,一定得花些銀兩,向地方政府或國營企業繳交如工繳費、管理費、特別費、掛靠費等各
式名目的費用,以尋求其保護、服務、減免稅額或相關管制放水的優待,有時甚至要付錢
給當地部隊,以換取軍人保護。此外,批租土地也是機構化尋租的一個主要手法;而企業
與勞工繳納的社保費和住房公積金多年來也是機構化尋租的標的物。
理論上不利於經濟成長的尋租行為,在中國反而成為一種「擬似生產要素」,而中共地方
官僚成為經濟活動中坐收「保護費」或「服務費」的「圍事集團」或「掮客」。這筆租金
一方面讓地方官員能透過單位分紅獲利,一方面又因發展加工出口幫助國家累積外匯存底
,更能博得黨國中央賞識,有效提振了他們招商引資的意願。
利用低廉的工資標準與機構化尋租,政商雙方皆能攫取大量利益,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
發展的主要動力。《尋租中國》以「地方成長聯盟」描述這個由中共地方官員、外資製造
商(以臺資臺商為代表)、以及背後的中共中央政府與跨國企業所組成,人人有錢賺的跨
層級政商集團。
八○年代中後期,亞洲四小龍的勞動薪資上升,正當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迫切需要更低廉
的勞動力,中共實施改革開放,大量勞動力從農村解放;熟稔加工出口模式的臺商此時西
進,順勢將全球價值鏈牽引至此,並且透過機構化尋租與中共地方官員攜手合作,將各省
匯聚而來的農民工推上生產線,成就世界工廠。經濟起飛的要素這才一一到位,構成「廣
東模式」。
吳介民指出,中國其實是「順著全球價值鏈打造世界工廠」,進而累積大量外匯儲備,最
終迂迴促成撼動全球的「中國崛起」,也成為日後建構「紅色供應鏈」的資本基礎。
問題是,商人賺一手,國家也撈一筆,真正創造經濟剩餘的勞工還有多少可以分?
百姓工作,國家賺錢:中國政經體制對民工階級的「雙重剝削」
每年中國春運浩瀚的返鄉人海,其中一道主要支流是數以億計的「農民工」。他們離鄉背
井,隻身或攜家帶眷前往新興工業區打拼,是企業眼中「大量、有效率、廉價而溫馴」的
勞動力;但若從利益分配與權力結構的角度分析,中國民工實則承受雙重剝削的集體困境
──他們被「國家」與「資本」所需要,卻不被承認和保障。
吳介民發現,中國農民工在毛澤東時代留下的「城鄉二元體制」戶籍制度遺緒下,處於亦
工亦農、非工非農的身分狀態。雖然改革開放允許「農民」移居至城鎮就業,他們卻難以
在當地落戶,取得本地戶籍與「城鎮職工」的身分及公民權利,如同永遠的異鄉客。
人在城鎮打拼,戶籍卻在農村老家,從最低工資標準、社會保險到子女受教權,中國民工
各方面的社會經濟權皆受到差別待遇。城鎮的落戶制度則設有積分制、年度總量管制等重
重阻礙,讓人看得到、吃不到,甚至又出現尋租現象:民工需要付錢給地方政府,才可能
「買到」居住身分(從暫住證到居住證)或城市戶口,取得他們理應擁有卻橫遭剝奪的權
益。身分有價,這便是中國特色的「身分市場」。
城鎮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外來民工的2-3倍,低廉的薪資變相迫使民工需要多加班掙錢,否
則無法養家糊口。這麼一來,是誰獲益?
對於設廠中國的外資企業來說,打通關係的「租金」已屬於必要支出,如果能有一批「志
願加班」的勞動者,當然樂觀其成。換個角度,中共官僚向外資企業大肆尋租,錢從哪來
?其實就是瓜分了農民工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經濟剩餘。一言以蔽之:「機構化尋租是
對農民工勞動力剝削的掩飾」。長期以來,中國農民工同時承受資本家對勞工的階級剝削
,以及國家體制的身分剝削,釀成嚴重的貧富差距與社會不平等。
綜言之,「中國」過去四十年的經濟成長,並非僅憑一己之力,仍需由全球價值鏈與臺商
等外資適時協力完成;「崛起」背後,則暗藏機構化尋租與剝削農民工的黑暗面。
「中國模式」還能走多遠?
近年中共提出「紅色供應鏈」的經濟野望,動機一樣是想要更全面地介入毛利率更高的產
業環節,以攫取更多利益。為此,中國需要將產業發展帶進下一個階段,扶植高技術特性
的產業,但這也伴隨勞動成本提高的壓力,以及產業轉型本身的變革陣痛。
吳介民指出,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崛起以機構化尋租為基礎,這套尋租模式必須鑲嵌在「
勞力密集」的加工出口業才能成立。一旦產業發展進入下個階段,譬如在「高技術、高附
加價值」的半導體產業,這套模式便完全行不通。而在美中對抗局勢下,川普政府試圖迫
使一些全球產業鏈和中國企業脫鉤(decoupling),例如:華為遭美國「斷鏈」,無法獲
得最高階晶片,台積電也不能為其代工晶片;華為並被美日澳與歐盟一些國家限制其5G供
應商角色。中國經濟正面臨新的瓶頸,而且不論貴人或隊友,似乎都愈來愈難尋得。而美
國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是否會放鬆對中國的科技戰,是否會對華為、中芯等中國龍頭企業
手下留情?全世界都在密切關注。美國未來對中的科技戰略也攸關台灣的產業佈局與走向
。
後記:談臺灣的經濟出路
由於量體龐大,這些年中國經濟成長的聲勢或許特別懾人,但我們毋庸因此陷入迷思,只
看粗淺的數字比較,錯估臺灣的經濟實力。「衡諸歷史,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其實既非空前
、亦非絕後。」吳介民說,「戰後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復甦,或者當初亞洲四小龍的經濟成
長就是那麼快。」
吳介民進一步指出,臺灣和中國的經濟體質根本不同,不可能走中國的路。事實上,經濟
不只是數字問題,更關乎位置與關係:評估一個國家的經濟前景,需要考量其國際關係,
以及個別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上位居何處。而目前臺灣中小企業有許多掌握獨門技術的隱形
冠軍,在全球產業鏈扮演要角,甚至也有臺積電這種位居全球產業鏈頂端的大企業。
臺灣固有的地緣宿命,使我們不得不為共同體的政治或經濟出路感到憂慮,但這份憂慮不
應該建立在誤解或迷思上。《尋租中國》結合長期的田野調查、厚實的個案描寫以及廣博
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視野,論據詳實地解析中國政經發展,提供了思考臺灣未來一塊重要的
拼圖。
4.附註、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備註 ※
反正
沒法適應
黨國特權尋租壟斷以外的正常經濟的費拉巨嬰
養出中國
這個文明公敵成為怪物
如此而已
※ 「Live」、「新聞」、「轉錄」此類文章每日發文數總上限為3篇,
自刪與板主刪除,同樣計入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