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在嘉義,萬人隔離等死、越界就用機關槍掃射…霍亂從中國登陸布袋港傷亡慘重
其實在74年(1946年)前,台灣嘉義也因「霍亂」遭封城, 在糧食耗盡、資源匱乏、政
府防疫工作不足的情況下,萬名居民被封鎖在疫區「等死」,想對外求助卻遭軍警無情濫
殺,衍生成為台灣光復後三大社會事件之一的「布袋事件」。最終,封城防疫無果,依舊
導致當年全台近4千人感染、2千逾人死亡。
國民政府「光復」台灣,已絕跡的「傳染病」也一起光復了
在日治時期的台灣,衛生程度已受到日本政府的有效提升,除了1920年間爆發過嚴重「霍
亂危機」,在日治後期的台灣未有傳染病再次崛起。然而,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短短一
年之間,因公共行政落後、國民政府無暇顧及台灣地區環境衛生,加上兩岸人流往來頻繁
,導致原本已在境內「絕跡」的各種傳染疾病,包含霍亂、天花、鼠疫與狂犬病等疫情再
次爆發。
「霍亂」疫情肆虐,1946年嘉義布袋嘴遭「封城」
臺南縣布袋嘴(今嘉義縣布袋鎮)當時為台灣對中國的重要「對口港」,由於當時中國內
戰需要大量資源,國民政府將布袋嘴視為戰備物資的出口地,密集的與中國沿岸港口互通
物資、進行通商。因往來人口複雜,加上政府忽略衛生問題,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霍亂
」從中國沿岸傳進台灣,並在台灣南部地區肆虐,起初國民政府對此不以為意,但隨著死
亡人口快速飆升,1946年4月位於臺南的東石區署才下令將布袋嘴一帶「全面封城」,並
加派軍隊駐守、架設機槍於港口一帶。
封城卻造成布袋嘴「鬧飢荒」,百姓試圖偷渡物資卻遭無情掃射
由於當時布袋嘴一帶只有鹽田與海水,並無生產能裹腹的食糧,且仰賴進口來的民間物資
生活,導致「封城政策」一出,當地立馬「鬧飢荒」。為了維持生計,許多人不惜砸下大
筆錢「賄賂」守港的警察,才能到封鎖線之外採買物資,然而,家境不好的居民卻只能苦
苦挨餓,有些人逼不得已衝出封鎖線外試圖帶回一些食物,沒想到守港的員警竟然用機槍
開始掃射民眾,許多人就此喪命。
自布袋嘴封城,軍警濫殺百姓後,國民政府的處置引起台灣人民的輿論及譁然。直至1946
年7月,當時的台南縣政府(今嘉義縣)才派遣醫師協助布袋嘴一代的「東石區署」進行
防疫工作,而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則經美國援助醫療資源,引入疫苗及血清分送至全台疫
區,頒布「強制注射命令」,同時實施「提交疫苗注射證明才能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等相
關法令,這場霍亂疫情才終於在當年8月逐漸受到穩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