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emprogress ()》之銘言:
: 我很想問
: 2025非核家園
: 2050淨零碳排
: 以上兩句都是政府喊的,也就是說
: 2025年:汰除核能、40%火力、40%天然氣、20%綠能(政府政策目標)
: 火力+天然氣為基載的發電方式,會造成排放廢氣犧牲空氣品質
: 那在2025到2050這25年間的過渡期
: 發電方式要怎麼轉換才能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
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先討論目前的能源政策。第二個部分說明淨零碳排可能的路徑。
一、2025年前的能源政策
其實先前的能源政策是煤:氣:綠=3:5:2。其實就是要用燃氣來支撐退役的核能機
組,同時減煤。爭取時間發展綠能。具體的行程如下:
https://imgur.com/VkBeJXd
不過這幾年出現了很多變數,包括:
2021 IPP(民營燃氣電廠)撤案
2024、2025 台中燃氣被盧秀燕卡都審
2024 五接碼頭還在環評
2023、2024 大潭燃氣被三接卡公投
2024 協和電廠燃油機組延役
2025 協和燃氣電廠跟四接還在環評
唯一順利進行的只有興達電廠跟嘉惠電廠的燃氣機組。所以實際上,減煤期程很有可能不
如預期。甚至有可能興達跟麥寮的燃煤都無法完全除役。
這個背後有很多政策形成跟法規的制度性問題。在這邊簡單提一個就是環評機制。目前的
環評並沒有總量的概念(也就是一般說的政策環評),都是case by case。很容易變成,
鬆一點,就過太多案子;緊一點,就一個都過不了。或是有時候開發單位會切割環評,像
五接就把天然氣儲槽跟碼頭分開做環評。這樣的好處是單一個案子容易通過,但壞處就是
如果一個過了,另一個沒過,那等於整個工程就無法發揮當初規劃的效果。
而綠能的部分,我自己估計大概在2025年可以達到13.8%-18.0%。最有可能的狀況是14.95%
。這裡面的變數包括太陽能這幾年的裝設量、風電接下來幾年能不能如期到位、水力發電
的狀況,還有總用電量的成長。有空我可以再詳細寫我評估的方法。
也就是說,2025年的能源比率可能會變成煤:氣:綠=45%:40%:15%。也就是燃氣跟綠能
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如預期,導致減煤期程延誤。我預估在最差的情況下,可能要到2027
,綠能的裝置量才能達到原本的政策目標。至於燃氣什麼時候可以追上來,這部分變數就
更多了。
二、2050淨零碳排
小英昨天提到的只是一個宣言。真正要擬出政策,是非常複雜的。必須要分部門,分階段
(六個五年計畫?)進行。而且涉及30年的跨度,一定需要跨黨派合作。你繼續往下讀,
就會知道他到底有多複雜。
首先必須要澄清一點:淨零碳排並不是零碳排。淨零碳排的意思,其實就是碳中和。因為
自然的生態系統原本就有一定程度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只要人類活動排出的二氧化碳可
以小於或等於自然的吸收量,那就算是淨零碳排。並不是說完全不排。否則不管是綠能或
是核能,其實都還是會排碳,只是量相對比較低而已。因此,淨零碳排其實就是把台灣生
態環境的吸碳量估算出來,然後減碳到小於環境負荷的程度。
這個過程牽扯到能源的生產、運輸、儲存跟使用。而不只是發電方式而已。一般我們把它
稱為能源轉型。
有關能源轉型的進程,你可以先看這張圖:https://imgur.com/aRcMPsZ
圖裡面講到了能源轉型的幾個階段。台灣目前在第一接段剛剛跨入第二階段的位置。到了
2025年預計可以跨入第三階段,而隨著轉型進程不斷往前,我們會需要很多「發電」以外
的改革。至少得包括四個部分:發展綠能、尖峰管理、儲能設施、總量管理。
圖片出處:https://reurl.cc/zbR2YN
1)發展綠能:綠能有天花板嗎?比你想的還要遠
雖然綠能常常被批評有不穩定的狀況。但這其實早就已經不是問題。在能源轉型的初期,
可以用燃氣來調度,綠能發多一點,燃氣就關小一點;綠能發少一點,燃氣就開大一點。
這也是為什麼2025年前的能源政策要提高燃氣比率的原因之一。等到綠能佔了更多比率之
後,再用其他方式來做調控(下述)。
類似的規劃,台灣並不是孤例。包括英國、愛爾蘭、西班牙等等成功發展綠能的國家,不
管他們有沒有廢核,都是先拉高燃氣以待綠能跟上。同時隨著綠能的進展來減煤。值得一
提的是英國跟愛爾蘭,他們並沒有跟歐洲大陸電網直接相連。是很值得台灣參考的案例:
英 國:https://imgur.com/Mc6wrUW
西班牙:https://imgur.com/7i95nxr
愛爾蘭:https://imgur.com/S4y9HOe
傳統上認為,在沒有儲能設施的情況下,綠能大概在N%左右會達到一個天花板。不過這跟
總量事實上沒有關係,而是要看你綠能發電的瞬間功率是不是會超過瞬間需求量。也就是
殘載小於零的狀況。
所謂「殘載可能小於零」,大概像是這個樣子:
https://miro.medium.com/max/2400/0*tvOst2HWsnYVlrCN
如果我們把能源轉型的各種工具都納入考量,就會發現那個N%的天花板比想像的還要遠。
當綠能的總量不斷接近上面那段提到「天花板」的同時,如果能夠同時發展節能跟儲能的
量能,上面那道「天花板」就會被不斷往後推。
儲能、綠能跟節能,三者一起發展,可以發揮相乘的效果,遠大於他們獨自對於電網的貢
獻。對於穩定供電非常有幫助。有興趣可以參考底下這篇文章,它分析了綠能、儲能跟節
能,經過最佳化,可以達到更大的貢獻:https://reurl.cc/e9l1eM
你可以理解成,dota遊戲裡面大家都選刺客,那這個隊伍就無法應對太多狀況。但如果是
一個包括坦克、刺客、法師等等,相對均衡的隊伍,彈性就會高很多。
2)節能:尖峰調度
節能事實上包括兩個概念:尖峰管理跟總量管理。短期內,對於綠能的發展比較有幫助的
是尖峰管理。但長期來說,總量管理也是必要的。
尖峰管理就是透過智慧電表來實施時間電價,讓用電需求跟綠能的發電時間趨於一致。尖
峰管理在綠能的發展初期,會是「削峰填谷」,抑制尖峰,鼓勵大家在離峰時段用電。這
樣就能減少新蓋更多的傳統電廠。
隨著綠能的發展,之後有可能反過來。如果台灣的綠能已經多到會有負的殘載值,到時候
可能鼓勵大家在中午用電(消耗過量的太陽能)。如果可以讓用電的曲線跟綠能發電的曲
線盡可能的吻合,那就可以延後上述「殘載小於零」情況的發生,讓我們達到更高的綠能
比率。
雖然很多人會說綠能的發電會變動(所謂的不穩定),但他其實是可以預測的。透過歷史
資料跟天氣預測,我們可以預測綠能的發電曲線。所以這個調控事實上是可行的。
而不管是尖峰調度或是總量管理,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漲電價。合理的價格才能有效引
導使用者的行為。而以台灣長期補貼電價的程度來看,這個漲幅可能會不小。這絕對是整
個能源轉型過程當中最大的政治門檻。
3)儲能設施:電池系統跟氫能
儲能設施、綠能跟尖峰管理,三者相輔相成。台灣目前的儲能設施主要仰賴兩座抽蓄水力
(明潭、大觀)。如果工程順利的話,2034可能會完工第三座抽蓄水力:光明電廠。光靠
這三座抽蓄水力,實際上就可以支撐整個能源轉型進程滿長的一段時間。
但如果我們想要進一步達到100%再生能源,那就要進一步發展以下兩個技術:
1.社區型,甚至家戶型的儲能設施
2.用綠能產氫來發電(替代原本的天然氣)
要說明一下,100%綠能不一定必要,端看整體碳排放的狀況。如果我們在50%綠能、50%燃
氣的情況就已經達到碳中和(可能搭配一部分的碳捕捉技術),那就可以不用(立刻)往
下走。但就算如此,社區或家戶型的儲能設施,對於整體電網的穩定性還是很有貢獻的。
具體的案例就是金門。金門過去常常會因為電力需求的波動而跳電。並不是因為電不夠,
而是因為當電力需求跳升的時候,燃煤的塔山電廠往往無法快速增加負載,然後就跳電了
。設置了這個儲能系統之後,就可以用電池來cover電廠來不及升載的情況,跳電的情況減
少到幾乎沒有。還可以順便儲存中午的太陽能發電。
新聞: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563825
而用綠能產製氫氣,你可以視為一種長效、大規模的儲能設備。而且可以用現在的天然氣
機組來發電(或者是用燃料電池),相當於把綠能的產出變成完全可調控的狀態。如果可
以做到這一步(大規模的儲氫跟氫氣發電),那100%的再生能源將近在眼前。沃旭目前已
經荷蘭在進行這項計畫:
新聞:https://technews.tw/2021/04/06/orsted-seah2land/
而且,氫能將來有可能替代運輸車輛使用的柴油。讓運輸系統完全去碳化。
順帶一提,寫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燃氣電廠在台灣能源轉型的前中後,分別可以扮演減
煤、調度綠能跟氫能發電的不同角色。
4)節能:總量管理
簡單說就是減少能源使用。這個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複雜的。具體的做法就是要把工業
、農業、運輸、商業、住宅...各個部門的耗能需求攤開來一一盤點,看分別需要如何節能
。因此很難一次講完。
比如說,住宅部門就要導入建築效能認證。新蓋的建物都要評估耗能等級(在台灣,重點
應該是空調)。然後分級管理,表現太差的要額外課稅。既有建物在一定期間內(ex.五年
)完成評級,表現太差的給予補貼去改裝。這牽扯到大量法規的改動,跟如何制定標準、
如何執行的問題。
你可以看出來,光是這一項就超級複雜。更不用說把所有部門都一一列出來評估了。
其中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盡可能的)「全面電氣化」。包括家裡的瓦斯爐改成電爐、瓦
斯熱水器改成電熱水器、自小客車跟機車改成電動車、甚至工廠的鍋爐等等。因為電更好
管理,更有可能(透過綠電)達成不同部門的去碳化(尤其是運輸部門)。甚至可以搭配
儲能系統,配合尖峰/離峰的狀況,在離峰的時候充電,同時落實需量管理。
要另外提醒的是,這些改變不只是「用什麼能源」的改變,而是整個工作型態、生活型態
可能都會改變。比如說為了降低自駕需求,大量提高公共運輸;甚至得要同步改變都市規
劃,讓通勤的時間縮短。這絕對不只是「能源」一個部門的問題。
而這部分也同樣需要調漲能源價格。甚至不只是調漲電價,也要調漲油價來抑制燃油車的
使用等等。
5)其他可能的方案:碳捕捉跟核能
像上面提到的,如果台灣要保留一部分常態使用的化石燃料,可能就必須搭配碳捕捉的技
術。但這個部分目前還不成熟(比上述提到的任何一種技術都更不成熟)。因此在規劃的
時候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可靠的選項。
核能被部分的國家視為減碳的方法。不過在很多的研究裡面,都指出他不是必要的選項。
比如這篇文章整理的各個研究:https://reurl.cc/MZ5Y44。再考慮到台灣目前核電廠、地
質安全跟核廢料的處理狀況,我不認為花時間去辯論核電是一個明智的做法。只會延宕發
展綠能的機會而已。
結論
綠能、節能、儲能三位一體,搭配適合的法規跟商業模式,是能源轉型當中不可或缺的。
但台灣目前過度聚焦在「發電方式」(或者應該說,連這個部分都還無法處理好),好像
只要發很多電,問題就解決了(這是不是用太多核能的後遺症呢),導致我們對於能源問
題缺乏整體的視野。
這次小英拋出這個2050淨零碳排,是一個好機會讓大家可以把問題講清楚。
但我還是要murmur一下,我對台灣的環保團體沒什麼信心。看到他們中火三號機上線也要
去抗議,假裝沒看到一號機下線保養;或者是上個星期高雄反空汙遊行,要求興達電廠「
即刻除役」,就讓人覺得他們跟社會脫節,也沒有想要把議題推出同溫層,只是炒作議題
來累積自己的聲量而已。
對一般大眾來說,難道電廠都不用保養輪替嗎?就算我自己不喜歡核能,我也不會說「現
在就把核電廠給我停掉!」這種話。用這種「立刻把燃煤給我關掉」的做法,真的有辦法
增加一般人對於議題的理解嗎?我覺得很難。
目前網路上很少有中文的能源轉型知識。如果你有興趣,我推薦這個系列的文章,但他其
實偏難,沒有背景的人可能要比較辛苦才能看懂:
https://twnturtletony.medium.com/
而且作者其實沒有系統性的在寫。你可能要一路拉回2019左右的時序,才能看到比較基礎
的文章。或者是你也可以去台大風險中心找他們的報告書來看。
大概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