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urue (purue)
2021-04-27 10:39:08公益植樹 不等於森林碳匯植樹
聯合報 / 邱祈榮/台大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台北
市)
藍寶堅尼休旅車疑自燃全毀 半小時內燒掉「千萬別墅」
聽新聞
公益植樹 不等於森林碳匯植樹
2021-04-27 04:20 聯合報 / 邱祈榮/台大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台大生物多樣性
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
台灣土地資源寶貴,可植樹地點搶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隨著二○五○碳中和漸受重視,讓造林植樹獲得碳權額度的訴求,受到企業或民間團體追捧
,因此出現各式各樣的植樹活動宣傳用語:如種植林木幾年可以固定多少碳量、種植林木固
定的碳量相當於多少個大安森林公園每年固定的碳量等,此類植樹活動可稱為公益植樹活動
,倒也不必嚴格計較種植林木固定碳量的真實性。
當然,若意圖將種植林木所固定碳量來做為特定用途,如抵換活動碳排放或做為碳權額度買
賣的標的,就要認真思考如何將種植林木所固定碳量計算出來。一般碳交易計畫碳權額度的
計算,都需要符合可量測、可報告、可驗證的MRV機制,否則任何的碳匯訴求都沒有實質
意義。
目前國內很多的企業認養造林活動,缺乏MRV機制,沒辦法估算出每年碳匯額度,就屬於
「公益植樹活動」。我們讚許企業的社會責任心意,但卻無助於碳匯額度的獲得,這是企業
植林或面對二○五○碳中和應有的理解。
反過來說,因為台灣土地資源寶貴,可植樹地點更是搶手,試想當我們面對二○五○碳中和
嚴峻的要求時,是不是該把每個可能造林的地點,都透過完整森林碳匯計畫的規畫,符合M
RV要求,讓固定的每公斤碳權額度能被證實,提供企業碳排放抵換或貢獻於國家碳中和,
其量雖少但涓滴成流,讓大眾做公益的愛心,能夠為國家碳中和做出奉獻心力,豈不美哉?
日前台北市北美館與大地工程處於士林外雙溪地區,執行因應「二○二○台北雙年展」的「
儲回大地的藝術」作品計畫,規畫小規模塊狀造林,營造兼具景觀性與生產性之複層林,總
計約十公頃,希望中和辦理活動的碳排放量。
本案去年底首次評選,筆者忝為評選委員之一,當場提出異議,認為不符MRV機制,唯恐
施業後說不定因為基線排放過多,反造成碳排放。認為貿然實施無助於實質植樹碳權額度的
獲得,當場退出評選會議。事後北美館雖有採納建議,調整標案內容,要求得標廠商提出「
複層林營造碳吸存推估與監測規畫書」應符合MRV原則。但關鍵在於誰有能力來審核該計
畫書?依據何種方法學?如何有效把關?若在不知有無完成基線調查情況及基線排放多少情
形下就貿然施作,並敘明「中和辦理活動的碳排放量」。若計畫書不符MRV要求,或反成
為碳排放,讓美事變成受人質疑的憾事,其責任應該由誰負擔?
身為國內第一個官方主導的「植樹碳中和計畫」,實不應罔顧專業要求,誤導社會大眾,應
立即停止所謂的「中和辦理活動的碳排放量」訴求,檢視所提規畫書是否合於MRV機制?
若不符合就回歸單純森林複層林營造作業。當然,若缺乏森林碳匯額度的誘因,會進行複層
林營造嗎?同時複層林營造是需要相當高的施業技術,也絕非目前的作業方式。
森林碳匯額度制度在台灣尚未成形,需要大家小心呵護,讓一個有意義且能為國家與企業面
對二○五○碳中和做出貢獻的制度,能夠茁壯成長,真正達到植樹計畫能夠轉成有效森林碳
權額度的境界。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415543
台北市大地工程處的新聞稿其實沒什麼問題 問題在於 現場的狀況跟他新聞稿說的相差甚遠
完全不一樣
作者:
taipoo (要成功要積極)
2021-04-27 11:03:00只減碳而不拆除電磁波基地台,是沒有任何用處的
其實政府的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書 植物固碳一直是個固定數值 看起來就是預估的
當然只能預估呀, 實際固碳能力依樹種, 樹齡, 生長環境如雨量 光照 叢生密度等變因一大堆, 不靠預估要怎麼算
之前砍林造光電 現在又提植樹 能不能想清楚再喊這些環保和能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