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rnold3 (憂鬱型男阿雲)》之銘言:
: 你一個月才繳幾百幾千的電費 然後要電力公司不准蓋發電廠 請問電從哪裡來呢
: 還不是要去跟外國買天然氣回來燒 然後又不准漲電價 搞到現在缺水缺電 本質上
: 就是人禍的問題 假如今天電價跟外國一樣貴的幾倍 然後你還會整天看電視開冷氣
: 浪費電嗎 所以說缺電不難 有沒有想要省電而已 也不用去蓋大藻礁
漲電價是對的,但並不是無腦調漲然後大家就會自己少用一點。
漲電價的目的有兩個,簡單說就是要透過透明的市場資訊來引導使用者的行為。
1.創造節能市場的利基。不管是民生還是工業都是這樣,不願意投資節能的製程、商品或
產線的原因很簡單,能夠省下的錢看起來不夠多(或是不明確)。
但這也不是你直接調漲就有用。工業製程比較會有專業的分析,但民生用電不會因為你
調漲就自己省下來,還是要搭配(真正的)節能標章,讓民眾知道自己購買的電器一個
月大概會用多少電,才能精打細算做出理性的決定。
建築物也是如此。目前的綠建築標章基本上只是在送容積給建商而已。必須要做到像歐
洲那樣每棟房子都有耗能證書,才能讓民眾理性選擇。不過這是大工程。
2.創造需量反應市場的利基(智慧電錶或是虛擬電廠)
這部分就是要搭配時間電價。比如說大樓的空調改用儲冷型,在電費便宜的離峰製冰,
在真正用電的尖峰的時候只要吹冷風讓冰塊慢慢融化就可以,不需要開耗電的壓縮機。
因為台灣並不是24小時都用電緊張,我們只是尖峰用電緊張而已。尖峰能夠稍微削下來
一點,就可以少蓋很多傳統電廠。
事實上這個部分還不一定真的會「漲電價」,有可能給民眾一個聰明搭配的做法,甚至
讓民眾可以透過在離峰用電,稍為省下一些電費。
但還是一樣,資訊要透明化,智慧電表要趕緊實裝,電器跟建築的節能分級也要落實,
民眾才能知道自己哪些電器(在什麼時候)用了多少電,而非只是買一個看起來很炫的
節能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