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篩這個議題,其實後來指揮中心有做出妥協,例如機組員入境普篩+隔離,以及入境附檢
驗報告(在國外的篩檢報告)+隔離,這等於是變相的入境普篩。
當初邊境防禦是說隔離14天再放出去就無傳染力,或者是傳染力很薄弱,因此沒必要浪費資
源再篩一次。
反正當時這一套防範措施沒有造成社區感染大爆炸,當然是指揮中心怎麼說,老百姓就怎麼
配合。
成功者是不會受到檢討,只有失敗者才會被追究責任,所以想要檢討這套運行「成功」的機
制,不管背後是運氣好還是真的有效,在那個時間點,只有指揮中心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當去年12月底指揮中心做出機組員7+7的決策時,其實也是害怕會成為破口,否則不會加上
7天隔離完後放出去前還要做普篩。
當機組員7+7的決策嚐到甜頭後(經濟上的成效),加上世界各國的疫苗陸續施打,看到疫情
即將過去,想撈最後一波疫情紅利,於是5+9的決策就出來。
5+9決策運行一個月覺得不錯,於是就3+11決策馬上在4月14上線,一切都是利益趨勢,然
後4月27就直接爆炸。
這種隔離三天就普篩,並沒有考慮到感染病毒後的潛伏期狀態,這很可能是驗不出來的。
當然,還有11天的自主管理考驗人性的自律也是一個破口,再加上防疫旅館的混住,一連串
的隱性問題導致防疫破功,這些也不是普篩能夠解決的問題。
等到社群大爆發,還在反對普篩可能就比較沒有說服力,畢竟社群爆發後的疫情防治,台灣
還稱不上模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