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dw.com/p/3u1qS
台灣少子化有解?改變婚育價值觀可能是關鍵
德國之聲 20210530 李玟儀
https://static.dw.com/image/57685495_403.jpg
台灣面臨少子化危機,2020年台灣的新生兒出生數僅16萬5,249人,首度出現出生人數低於
死亡人數。
台灣的生育率排名即將位列全球末座丶台灣政府更將少子化列為“國安問題”。專家指出
,晚婚才是少子化的關鍵,改善的方法之一是接納更多元的婚育價值觀。
台灣行政院就指出,台灣超低生育率的五大原因包括育兒成本高丶工作與家庭照顧難兼顧
丶公共化嬰幼兒教育與照顧服務量不足丶婚育價值觀改變(包括晚婚丶不婚丶不生)以及青
年的經濟壓力。當前,台灣政府正積極推動育兒津貼等方式鼓勵民眾生育,但退一步思考
或許有其必要性。
“晚婚到最後不婚,其實就是(少子化)很主要一個推進力。”台灣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
研究所副研究員鄭雁馨告訴德國之聲,在台灣或是整個東亞,沒有結婚基本上不會有生育
行為; 而在台灣通常有進入婚姻的人,生育數通常能維持在兩個小孩。
晚婚的趨勢確實在台灣越來越明顯,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截至2020年底為止,台灣
25至29歲的人仍有超過8成未婚,30至34歲有超過5成未婚。而台灣內政部統計,2019年,
台灣女性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齡提升至31歲。
“台灣可能是整個東亞女性平權丶性別平等最高的,可是那個高反應的是在家庭以外的場
域,比如說在教育,在就業上。”鄭雁馨強調,在家庭內的家務分工丶養小孩丶奉養老人
都還是落在女性身上,這反映出家戶內性別平權步調仍緩慢,使得女性對進入婚姻更加謹
慎丶女性在找對象時花費更多時間,間接影響生育行為。
台灣社會心態轉變成關鍵
身處接生寶寶的第一線丶擔任婦產科醫師11年的烏恩慈對德國之聲說,台灣女性的困境之
一是得在生養小孩和職涯當中做抉擇,但她認為社會應該接納更多元丶寬廣的生命歷程。
“不一定就是我們人生(順序)就是念書,畢業,然後結婚生子,然後女生又要被迫說到
底要先生小孩丶還是要拼事業,就是可以讓這個過程變得更彈性。”
https://static.dw.com/image/57685440_403.jpg
在台灣台北的一家醫院裡,婦產科醫師烏恩慈正透過B超圖檢查孕婦的胎兒狀況。
台灣社會普遍會把婚姻和生育綁在一起。烏恩慈建議,婚育應該脫鉤,她以在診間觀察的
經驗指出,仍有不少還不想走入婚姻丶但希望有小孩的單身女性,台灣政府應該開放單身
女性做人工授精丶甚至讓同志家庭適用人工生殖法,讓希望生小孩的民眾能不受傳統“婚
姻”的束縛。
鄭雁馨補充:“假設我們的社會能夠逐漸的變得更開放,更多元去接受一些願意生養小孩
的,不管是男性或是女性,他們能夠由在沒有婚姻關系的狀態下去生養的話,那們我們就
不會被侷限在說,我們今天未婚人口有多少。”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數據,2018年,冰島丶法國丶挪威丶瑞典丶丹麥等國
有超過5成的新生兒都由非婚姻關系下的母親所生; 該年,德國也有約3成新生兒在出生時
,母親在非婚姻狀態下。
鄭雁馨在“台灣超低生育率的迷思與現實”一文中以法國為例,指該國自 1960 年代起曾
經歷結婚率大幅下降,但其生育率從未崩盤,直到2018年其生育率仍能維持在1.88(平均
每位女性生1.88胎),主要就是因為法國對女性生命與理想生育環境的看法開放;該年,大
約有6成的新生兒在出生時,父母沒有婚姻關系,而是穩定的同居關系,且同居關系受到法
國的民事伴侶契約制度(PACS)保護。
反觀台灣,她並非全然鼓勵台灣社會未婚生子,而是希望台灣社會能好好思考傳統婚姻價
值的意義。她以上述高所得丶高生育率的國家為例,指這些國家擁有高比例的未婚生子只
是表象,其實背後反映的是這些國家的年輕世代對傳統意義婚姻的更深層反彈,代表更開
放和多元的社會。
“當大家對於家庭跟生命歷程的想像更多元的時候,就會讓女生有更多的選擇,她就沒有
一定要二選一,她可以有很多的選擇的時候,當然就是促成更多人願意生小孩。”烏恩慈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