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部分的爭議在於陳其邁使用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管理學理論
當時泰勒為協助企業追求提升生產力的目標,他將每項工作分割成一項項可以重複執行的
任務,即便是對於工作內容不熟悉的員工,也可以快速上手。這套「標準化」「科層化」
架構,把人性、腦力與創造性完全屏除,只在乎生產效率,完全將人視為工具,無怪乎泰
勒表示:「工人只需要帶手來上班。」
泰勒(Frederick Taylor):企業只需要工人的手,管理者要找出最優秀的控制方法,提
升生產效率,其他的社交、成就感等因素不需列入考慮。
不過後來管理學漸漸演變,到1940~1960時認為人際管理,快樂的員工=高生產力
管理學者開始發現,「人性」「工作情緒」與「群體」等因素會影響生產效率與績效,工
作者不應該只帶「手」來上班,員工的自我意識開始被組織重視。馬斯洛:「當人的基本
需求都得到滿足之後,就會產生被尊重、被愛的高層次需要。」
梅堯(George Mayo):1927年參與著名的霍桑實驗,結論顯示,人的工作表現和「工作
情緒」「群體關係」有密切關係。
大內(William Ouchi):參照管理該採取懲罰措施X理論及獎勵的Y理論,在1981年提出
《z理論》,強調平等與信任塑造的團隊向心力。
資料來源: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4342
把人當流程工具中的一環是正常的,只是不知道碼表的計時中有沒有包含人員
上廁所、喝水、休息、去抽菸跟同事聊天或者站起來伸懶腰的時間?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