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takuminauki (史迪格里茲粉)》之銘言:
: 1.0.09%的出處是簡研究員在7月底在台大研討會的報告
: 簡研究員是用乘數0.32去計算,而為什麼會是這數字,是因為他參考消費券乘數1.32
: 但不知道為什麼1.32在他手上又變成0.32,前提錯那接下來真的不用討論
: 2.三倍券乘數最少就是1.5,因為2000換3000,這是小學數學真的不用爭論
: 只要是乘數低於這數字的報告根本不用去看
懶得對taku,而是對熱心回文的講...
經濟上面,會認真討論的乘數效果,就是
https://wiki.mbalib.com/zh-tw/%E4%B9%98%E6%95%B0
指的是 投入的錢vs後續放大帶來的消費
投1000,最後產生1320的消費,就是在0.32或1.32的乘數下,
這兩個數字都是想表達一樣東西,只是前提要看清楚有沒有算本來那個1。
這純粹是閱讀理解問題而非什麼計算錯誤。
再來,第二點那個三倍卷乘數,則是跟上述經濟學放大效果無關的計算方式,
這個算法如果有意義,也只是用來說明政府把部分的民眾的錢捲進消費卷的比例,
並期待因此得到較高的替代率表現。
所以理論上,來個民眾付9000換10000,你會得到10的乘數,因為成功在政府出一千的情況下,
就把民眾九千的現金變成消費券,得到理論上更優秀的效果。(不考慮負面效果)
同樣的這邊根據要除的項目也能產生各種不同算法,
可是核心要表達的都是一樣意思。
"成功把更多民眾的錢變成消費券=較低替代率=刺激消費"
但這邊的"乘數"不能跟第一項的乘數搞混。
沒有什麼不解之謎與神奇邏輯,只有誤用與概念的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