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
政黑板的板友真的目光似劍,直接指出我文章中致命的缺點。
: Cishang: 第一道飯太黏 第二道沒醬汁
那個「第一道飯太黏」是用象印日本製的老電子鍋煮的,2006生產。
http://i.imgur.com/I8duDTf.jpg
沒有IH,沒有厚釜,就是個老鍋子。
在我三年半前把家中電子鍋換成虎牌的JKO之後,就已經淘汰下來當備用品。
這次因為虎牌電子鍋煮了白飯,要煮薑黃飯就拿來用,但煮出來的飯,品質實在不怎麼樣。
可以說,這個2006年的象印電子鍋,符合台北市長柯文哲定義的「那個已經沒用了」。
http://i.imgur.com/4wCAads.jpg
http://i.imgur.com/APBsRBo.jpg
所以就去黃色鬼屋抱了這款回來。
不等蘇貞昌發的五倍券了。
理由是這樣:
一,台灣人電子鍋不知道是消費習慣,還是代理商進貨策略,完全就是比大的。
在日本,基本上都是3~5.5合(1合=一杯米=兩碗飯)機種最熱銷。
但在台灣,主流是「1升(10合)」,在台灣翻成十人份電鍋,一次可以煮20碗飯。
5.5合,翻成六人份的電子鍋都不是那麼多,3.5合根本幾乎找不到,大廠牌沒進口。
幹你娘,台灣人是大家庭為主是不是?還是那種「買大不買小」的奇怪心態?
然後價格也因為這樣都很貴,日本品牌的電子鍋一萬元是基本,一萬五合理,兩萬不嫌少。
幹。
二,基本上,「容量的1/2左右」是最好吃的,寬容一點是1/3~2/3。
日本甚至會在3合電子鍋標榜「可以只煮半杯米」這種方便的少量煮法。
以此類推,5.5合就是2~4杯米的量,稍微有點多。
台灣主流的10合,每次煮飯至少3杯米起跳,5杯不嫌少。
媽的幹,這是要吃多久?
我只是想好好煮個飯而已,一杯米或是兩杯米的量,為什麼要買那麼大的電子鍋?幹!
三,還好,PANASONIC有進比較小容量的電子鍋,意外的價格也跟日本買相去不遠。
http://i.imgur.com/PDPpNSp.jpg
![](https://cache.ptt.cc/c/https/i.imgur.com/PDPpNSpl.jpg?e=1629800601&s=JrcB5wrQrtTuT6iC3</div></div><div class=)
你……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