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is it so hard to escape poverty? - Ann-Helén Bay
分享自TED-Ed
https://youtu.be/D9N7QaIOkG8
譯者: Lilian Chiu
審譯者: Thomas Tam
想像一下,你已經失業
且找工作好幾個月了。
政府的救濟金方案協助你
支付房租、水電,和食物,
但你只能勉強過生活。
終於,你投的一份履歷得到了回應。
幾個月內你拿到了第一張薪水支票,
一切似乎就要好轉了。
但有個問題。
這份新工作的薪水
剛好超過福利方案的資格,
卻不足夠支付同樣的生活費用。
更糟糕的是,你還要支付
去工作的交通成本,
及你在工作時兒童的照管費用。
不知怎麼搞的,
你現在擁有的錢比失業時還少。
經濟學家把這種讓人沮喪的情況
稱為福利陷阱——
影響全世界數百萬人的
許多貧窮陷阱之一。
貧窮陷阱是種經濟和環境的境遇,
會自行強化,讓人們貧窮持續數個世代。
有些貧窮陷阱和個人的境況有關,
比如無法取得健康的食物或教育。
其他陷阱則會影響整個國家,
比如腐敗政府的循環或者氣候變遷。
但福利陷阱特別殘酷諷刺的地方在於
它們的起源正是設計來對抗貧窮的政策。
歷史上大部分的社會
都會採用某些策略
來協助窮人滿足基本需求。
在二十世紀之前,
提供這類計畫的通常是
宗教團體和私人慈善機構。
現今,它們被稱為福利方案,
常見的形式是政府提供的補助金,
補助住房、食物、能源,以及健康照護。
通常,這些方案都附帶經濟情況調查,
意即,只有薪資不到某個標準的人
才有資格取得福利。
設計這項政策的目的
是要確保最需要援助的人才能得到援助。
但也意味著,
一旦賺得的錢多於合格標準,
就無法再取得補助。
不管他們的財務是否繼續足夠穩定。
這個惡性循環對貧窮的人
以及非貧窮的人都有害。
主流的經濟模型都假設
人是理性的行為者,
會衡量可得選項的成本和利益,
並選擇最有利的路來走。
如果貧窮的人知道工作
並不會讓他們得到淨利益,
他們反而會被鼓勵要繼續接受政府援助。
當然,人會去工作的理由很多,
包括社會規範和個人價值。
但收入是追求就業的重要獎勵,
當取得新工作的人變少了,
經濟就會放緩,
讓人繼續貧窮,
且可能會將最貧窮的人逼上絕路。
有些人認為,只要把政府的協助方案
完全取消,就可以除去這種反饋迴路。
但一般認為這個解決方案
既不實際也不人道。
所以我們要如何重新設計福利,
才不讓人們工作反而變成不利?
許多國家嘗試過不同的方式
來處理這個問題。
有些國家讓人民在找到工作之後
還可以領取一段時間的福利,
其他國家則是隨著收入增加,
漸漸逐步淘汰救濟金。
這些政策仍然會刪減
一些對工作的財務鼓勵,
但福利陷阱的風險會比較低。
也有政府會提供各種福利,
如教育、兒童照管,或醫療照護,
且是平等提供給所有公民。
有個提案還能將這個
全民福利的點子再推進一步。
「全民基本收入」能提供
固定津貼給所有社會的成員,
不論貧富或者是否就業都一視同仁。
這是目前所知唯一可以
完全避開福利陷阱的政策,
因為任何賺得的薪水
會補充這收入,而不是取代它。
事實上,通過建立一個
任何人都不能低於的穩定收入底線,
這個基本收入打從一開始
就已經能預防任何人陷入貧窮。
從十八世紀以來,
有許多經濟學家和思想家
都擁護這個想法。
但到目前為止,全國基本收入
仍然主要都是假設性的。
雖然有些地方
已經小規模測試過這個政策,
但這些地方性實驗無法讓我們明確知道
在全國或全球的情況下
實施會變成怎樣。
不論政府想採用何種策略,
要解決福利陷阱,就需要
尊重人們的能動性和自主權。
唯有透過協助個人發展能力,
在生活和社區中
做出長期改變,
我們才能開始打破貧窮的循環。
心得:雖然全民基本收入是不太可能在台灣推行
不過關於福利陷阱的現象仍值得大家關注
尤其台灣推行許多社會福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