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聞網址︰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902512
2.新聞來源︰
自由2022/04/22
3.完整新聞標題
北市已招募300多位醫生 目標1人認養2個里的居家照護病患
4.完整新聞內容︰
〔記者楊心慧/台北報導〕台北市長日前發出徵召令,希望退休醫護人員投入防疫行列,
他在記者會上感謝醫師公會,並表示目前已招募到300多位醫生,建構的體系是12個區級
關懷中心、虛擬醫院、加上社區家庭醫師,目標每位社區醫師認養兩個里,投入居家照護
行列。
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洪德仁表示,輕症或沒有症狀的民眾儘量留在家裡面,有症狀或是不
方便再到居隔的旅館,重症風險的到醫院,才能保存醫療量能,最重要的是若15%的人口
確診時,台北市至少20萬人,如此龐大的量若按照現在的模式絕對容納不下去,一定要有
超前部屬的情況。
洪德仁提醒,若發現喘及呼吸困難的現象,或持續性的胸痛、胸悶,加上覺得皮膚或是嘴
唇、指甲的地方有發青的情況,還有發燒持續39度以上兩天,或沒有發燒,心跳卻100下
以上,進食能力下降等,皆是要特別注意的症狀,應馬上求救,把危急健康狀況降到最少
。
5.附註、心得、想法︰
很棒的措施
輕重症分流架構下非常具可行性的實施方案
算是一個介於住家和醫院間的中介設施
不過要弄就要快
我們的曲線爬的有點陡了
而且這方案還有一個潛力
可和之前2歲童死亡引發的兒童送醫指引結合
先送到這邊
有必要再轉送
避免台灣的醫療量能被一大堆輕症兒童塞爆
真正需要的卻沒地方安置
話說回來
其實扣到強制性這件事
這個就有點像方艙了
不不
台灣要叫類方艙
考量到台灣人動不動就跑大醫院的特性
像這種類方艙形式
也就是大量輕症的收治中心我認為是非常必要的
疫情先走一步的雙北多多少少都有講到醫療量能的問題了
而雙北的醫療資源是相對較足的
我很難想像不久的將來連鄉下也燒起來台灣該如何應對
類方艙這類的方案真的該好好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