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親子/黃瑽寧醫師 軟著陸與病毒共存

作者: kim (@@@@@@@)   2022-04-26 08:41:36
1.轉錄網址︰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2606
2.轉錄來源︰
黃瑽寧醫師 親子天下專欄
3.轉錄內容︰
黃瑽寧醫師|終局之戰:軟著陸與新冠病毒共存,兒童疫苗疫苗打不打
2022-04-23 00:00 更新:2022-04-23 16:59
by 小兒感染科 - 黃瑽寧
新冠肺炎的疫情走了兩年多,從一開始沒有疫苗,沒有藥物,只能靠鎖國和口罩來防疫,
如今醜媳婦見公婆,世界已經準備好要與病毒共存了。近日父母最關心的話題:6-11歲孩
子要不要打疫苗?黃瑽寧醫師於最新文章中回應,提供給家長參考。
新冠肺炎的疫情走了兩年多,從一開始沒有疫苗,沒有藥物,只能靠鎖國和口罩來防疫,
如今醜媳婦見公婆,世界已經準備好要與病毒共存了。雖然專家們所期待的開放時機,是
等到類似紐西蘭這樣近100%的疫苗覆蓋率,然而政府推動疫苗施打率已遇到瓶頸,病毒也
已經等不及要與人共存,就這樣我們開啟了疫情「軟著陸」的階段。
為什麼需要軟著陸
如果新冠病毒只會造成輕微症狀,任何人都不需使用氧氣或呼吸器,那麼就不需要軟著陸
了,直接開門見客就好。但由於沒有接種疫苗的長輩會有高比例的住院需求,接種疫苗的
人與兒童也有極少數的中重症風險,因此為了避免醫療負荷超載,不能讓感染的人數一次
暴增太快,因此才需要「軟著陸」。
換句話說,不僅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全世界每個人到最後只要還活著,都一定會感染到
新冠病毒,軟著陸的目的只是讓這個速度慢一點,讓需要住院的病人分批使用醫療資源,
保持醫療照護品質。
目前台灣本土的中重度個案,也就是感染後需要住院的比例大概是0.5%,每天若確診一萬
人,約50位中重度病患,以目前的醫療量能而言應該是沒有問題。但如果每一天確診十萬
人,生出500位中重度病患,加上這些病人不只住院一天,累積起來對醫院負擔就很沉重
了。因此,要減少重症比例,還是要鼓勵身邊的成年人與長輩,快點完整接種三劑疫苗,
這樣0.5%重症比例才有希望維持,甚至下降。
軟著陸也不能太「軟」
軟著陸到底要多「軟」?有些人看到一天一萬人確診覺得太誇張,但仔細想一下,其實一
萬人恐怕還太軟了。剛才提到兩千三百萬人口,每個人至少要得過一遍新冠病毒的話,就
算每天確診一萬人,也需要2300天,那就是六年啊!這樣的生活要持續六年,大家不覺得
累嗎?因此所謂軟著陸,也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軟,每日平均確診人數破萬,其實是非常
合理的。
當然兩千三百萬人,並不會在一波疫情就全部感染完畢,可能會成分三、四波。根據香港
、新加坡、南韓、紐西蘭等國家的經驗,這一波疫情可能會先感染15-30%的人口,也就是
300-700萬人之間,如果時間拉長為三個月,每個月至少是一百萬人。
有些人可能會問,難道不能再軟一點嗎?平均六個月如何呢?說老實話,病毒的傳播速度
快慢,也不是人可以自由操控的,其他國家都做不到,我們也不期待能例外。另一個問題
是,六個月後不論是疫苗的效果,或者是自然感染的抗體都會下降,有些人甚至會感染第
二次病毒,夜長夢多,到時候要一邊防疫,一邊邀請長輩出來打第四劑疫苗,也是挺辛苦
的。
扮演好自律公民
過去清零時代,每一位確診者或是接觸者,都必須等待政府的指示,到防疫旅館隔離,亂
跑還要罰錢等等。然而在軟著陸時代,每個月可能出現上百萬的感染者,請不要再像以前
一樣期待政府告訴你怎麼做,自己就可以扮演好自律公民的角色。
染疫者為了減緩病毒傳播,需要自我隔離是合理的。但接觸者呢?在撰寫本文的當下,法
規還停留在接觸者必須居家隔離的階段,這是未來必須要鬆綁的部分。舉例來說,醫護人
員早已不適用這樣的規範,而是以篩檢和自我保護為主要的防疫手段,不然醫院早就沒人
看守,大家都在家隔離了。
同理可推,未來在學校等群體生活場域,應採取兩天一篩或三天一篩的方式,確保生病的
人能回家隔離,即便他可能只是小感冒症狀或無症狀,讓其他陰性的同學繼續正常生活。
如果篩出來陽性的比例過高,才考慮居家上學或上班,這是許多國家去年都經歷過的軟著
陸過程。
沒有群體生活的個人,若身邊家人朋友染疫,身為接觸者也不要整天等著衛生局來疫調,
等到天荒地老,等到心浮氣躁,請自己兩天一快篩。快篩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陰性就
戴上口罩,正常生活,陽性就跟衛生局自首,自主居家隔離,展現進步社會的公民素養。
更能展現公民素質的,是下載社交距離APP,讓科技成為疫調最好的工具。一群人約出來
吃飯,每個人都先下載,萬一幾天後其中一位確診,其他同桌的朋友可以第一時間收到簡
訊,不需等待漫長又低效率的人為疫調。同理可推,同一辦公室的人都應該下載社交距離
APP才能上班,同一個教會的會友都應該下載社交距離APP才能聚會,任何大型比賽,團遊
,都應該規定下載後才能出發,扮演好自律公民。
疫苗只能保護自己,不能保護他人
由於Omicron病毒株的免疫逃脫,目前不論哪一種新冠疫苗,只有接種後兩、三個月可以
減少感染,以及保護身邊的人,再來還是會得到病毒。但疫苗可大幅降低重症與死亡,因
此軟著陸必須要靠疫苗覆蓋,才能讓人與病毒和平共存。從這個角度而言,重症率低的兒
童族群,需不需要接種疫苗,就見仁見智了。
以紐約的一項研究來舉例,針對5-11歲的兒童,疫苗對omicron病毒株的保護力只剩下12%
左右,但可以減少約一半的住院率,其實算很不錯了。換句話說,兒童感染新冠病毒住院
率約為千分之一,若打滿兩劑疫苗,可以降為兩千分之一甚至更低,這是可以預期的效果

上述的研究是以BNT疫苗為主,由於莫德納疫苗劑量較高,或許保護效果會更好,但副作
用也會比較大。每次朋友問我6-11歲孩子要不要打疫苗?我的回答都一樣:若孩子沒打疫
苗,爸媽會擔心睡不著覺的話,那就去打;反之若孩子打了疫苗,爸媽反而睡不著覺,那
就別打。如果夫妻為此吵架,騎牆派的作法,就是先打一劑。根據青少年疫苗的經驗,接
種一劑疫苗,就能預防多數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的發生,也已經夠好了。
染疫兒童送醫標準
不論是新冠病毒,或是其他會造成發燒的病毒感染,送急診的四時機:精神不佳,嘔吐不
止,氣喘不休,疼痛難耐。針對新冠病毒感染的孩子,增加一歲以下發燒,或高燒兩天以
上,目前也建議能積極就醫。
由於法規一直在滾動式調整,在沒有違法的前提下,大家下載好社交距離APP,然後過正
常的生活,別把自己關在家裡。期待政府的公費快篩早點來,價格更親民,長輩補滿三劑
疫苗,學校防疫規範步入正軌,早日解除國門檢疫,與病毒和平共存。
4.附註、心得、想法︰
藍白一直逼政府,
要用共存或清零這兩個詞彙二選一,
現在的做法就是往共存的軟著陸。
不過每次講一個詞彙來形容接下來的政策,
你們都會靠盃說又是新穎口號。
講一個詞彙,你們說沒有具體實踐方式;
不講詞彙,你們又說沒有大戰略方向。
作者: jorden (William)   2022-04-26 08:43:00
黃琮寧塔綠斑get 下面一位
作者: MoWilliams (騎士總冠軍)   2022-04-26 08:45:00
軟著陸是啥?
作者: jorden (William)   2022-04-26 08:46:00
soft landing
作者: lazycat5 (phoenix)   2022-04-26 08:46:00
共存=350萬人確診,要花多少時間?
作者: kim (@@@@@@@)   2022-04-26 08:48:00
lazycat 黃醫生沒有給答案 這不是我們可控制的
作者: samkiller200 (vontavious)   2022-04-26 08:48:00
自綠下載社交距離app? 偏不要
作者: kim (@@@@@@@)   2022-04-26 08:49:00
他想講的是,民眾與其消極等待群體免疫,還不如積極一點勸老人打疫苗、主動快篩和下載app
作者: AGODFATHER (今天不打球)   2022-04-26 08:51:00
怎樣積極 拿確診者棉棒捅自己鼻子
作者: kim (@@@@@@@)   2022-04-26 08:52:00
AGODFATHER莫名其妙超譯
作者: ChrisPan1019 (大暖爐)   2022-04-26 08:53:00
有看到他的影片...他甚至說只要醫療資源不崩盤不會重症就不用軟著陸了...就直接著陸就好了
作者: djdjdj (加油啦)   2022-04-26 08:53:00
推黃瑽寧,比什麼精神科 外科在那邊胡言亂語好太多了
作者: jorden (William)   2022-04-26 08:53:00
現在的戰略就是減災不要讓醫療崩潰阿不然陳78月初畫那張圖幹嘛
作者: kim (@@@@@@@)   2022-04-26 08:54:00
黃瑽寧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人很尊敬的醫生
作者: djdjdj (加油啦)   2022-04-26 08:54:00
3+4試水溫如果醫療能負荷,就能繼續開ettoday之類的爛媒體,別再報導精神科三本柱
作者: rainkate (夢想!)   2022-04-26 08:56:00
黃是台灣父母界最尊重的兒科醫生
作者: lazycat5 (phoenix)   2022-04-26 08:57:00
其實台灣NPI真的很厲害,只是呼籲防疫,就卡住指數成長
作者: ChrisPan1019 (大暖爐)   2022-04-26 08:57:00
沒錯!當父母的真的很信任他!
作者: rainkate (夢想!)   2022-04-26 08:57:00
我家有幾本他兒科照顧書,他的書對父母很實用
作者: soulism (soulism)   2022-04-26 08:57:00
開放是對的,封鎖隔離不健康,讓人更沒法對抗病毒入侵.
作者: kim (@@@@@@@)   2022-04-26 08:59:00
soulism 不只隔離不健康 我覺得戴口罩也好不健康戴久了有憂鬱傾向
作者: sammoon (sam)   2022-04-26 09:05:00
黃醫師的yt很多父母會看
作者: leehom309536 (907)   2022-04-26 09:06:00
推黃
作者: jorden (William)   2022-04-26 09:07:00
黃瑽寧醫師 有小孩的都會看
作者: pda2001 (pcplayer)   2022-04-26 09:12:00
台灣能卡指數成長 是因為還有清零手段 -匡列隔離 在圍堵之後沒意外會爆
作者: picapoya (picapoya)   2022-04-26 09:17:00
黃瑽寧這種才是真的良醫,會根據專業安撫民眾不安的情緒,不像柯文哲這種假專業,刻意要製造恐慌跟混亂,謀取政治利益
作者: amordelcor (heyheyhey)   2022-04-26 09:19:00
作者: Yaomini (優かすみりさ)   2022-04-26 09:19:00
汪汪黨:甚麼是類普篩啦?不清不楚,要共存就全開啊
作者: helba (網路貧民窟)   2022-04-26 09:19:00
巧虎醫師早就塔綠斑了
作者: kim (@@@@@@@)   2022-04-26 09:19:00
picapoya 說的沒錯。醫者父母心,照理說醫生出面喊話都是為了醫治民眾的心結和做心理建設
作者: helba (網路貧民窟)   2022-04-26 09:20:00
巧虎也上過幾次有話好說 還有有時候跑去林氏璧房間一起講
作者: kim (@@@@@@@)   2022-04-26 09:20:00
柯文哲和蘇偉碩這種只是製造恐慌謀取政治利益
作者: clarence732   2022-04-26 09:30:00
家裡有小孩的幾乎都有黃醫師的書,他講話可以被信任
作者: nnkj (井上吃雞)   2022-04-26 09:31:00
軟著陸是啥意思
作者: frozenmoon (劉備傳正式出版)   2022-04-26 09:41:00
作者: rayven (擲筊才是真正雲端運算)   2022-04-26 09:42:00
4%只相信蘇偉碩黃立民蘇一峰之流啊
作者: clifflee (亞爾薩斯)   2022-04-26 09:43:00
軟著陸 就看你是愛機鼻著地或機腹著地囉
作者: frozenmoon (劉備傳正式出版)   2022-04-26 09:51:00
媒體很少報導這種專業醫師專業言論 愛報一些精神科的
作者: K999 (過客)   2022-04-26 09:55:00
媽媽界的巧虎
作者: creay222 (ㄚ龍)   2022-04-26 09:57:00
推黃醫師
作者: jixiang   2022-04-26 10:08:00
作者: IVicole (//)   2022-04-26 10:26:00
推黃瑽寧醫師
作者: joe2 (狗翰)   2022-04-26 10:43:00
黃醫師蠻有名的XD
作者: LF2Jeff (LF2-豆腐)   2022-04-26 10:51:00
他在Delta時就說未來大家都會感染過一次了
作者: yuyemoon (榆葉@HQ仁花廚)   2022-04-26 11:33:00
作者: sevenly (我是烤雞)   2022-04-26 12:06:00
推黃瑽寧醫師 他的意思就是5-11歲兒童 打不打疫苗都可以
作者: ainosei (全部都是愛的錯)   2022-04-26 12:17:00
推,他的YT也有這支影片,每個醫療議題都很理性探討影片還有彩蛋,提到他會為自己的小孩如何選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