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urue (purue)
2022-11-06 07:44:56人權館直接終止出版導覽專書 中研院學者與作者群要求說明決策過程
〔自由記者吳書緯/台北報導〕本報2日獨家報導國家人權博物館損壞已故政治受難者陳孟
和所製作的模型,知情者提及館內爭議另有導覽專書因故中止出版;人權館回應,不出版專
書因「涉及多元詮釋視角之差異性,部分歷史考證有待商榷」。專書審稿人、中研院研究員
黃丞儀今與作者群發聲明,質疑人權館以不透明甚至不合理的方式改變出版計畫,應正視不
只是出版問題,並公開決策過程。
針對導覽專書終止出版,人權館2日回應,4月委請歷史學者辦理再次審校,後考量本書文稿
內容涉及多元詮釋視角之差異性,部分歷史考證有待商榷,且出版後或作為校園教材及提供
老師製作教案運用,為慎重起見,於6月研議確認專書暫不出版,相關內容並規劃納入教育
推廣。
對書中呈現「多元視角之差異性」有所顧忌,也應由館方與作者討論,做出妥適的安排。專
書的形成過程即為人權實踐的過程,藉由彼此討論並修正,提出引領議題討論的觀點,正是
這本書的意義。
作者群、原審稿人,從未收到來自人權館任何的正式通知,暫不出版的理由也是輾轉透過11
月2日的聲明得知。事實上,本書自2021年定稿後,作者群、原審稿人均不清楚出版進度,
亦不明白館方收到審查意見後,內部基於什麼樣的行政考量,選擇不修改內容,直接終止出
版。若僅依外部審查意見終止出版,則人權館應公開審查意見,讓社會大眾知悉到底哪些意
見無從修改。
專書的基礎是景美園區主題展,篇章均依循展覽架構,內容也都由人權館歷次展覽腳本會議
的問題意識出發。若認為專書不夠嚴謹,則主題展是否也有相同的問題?從人權、政治、法
律、社會科學的觀點切入轉型正義,是否不符合當前人權館對於史料及歷史的細緻考究?這
是單一個案,還是人權館有意調整政策方向?人權館正式成立後,彰顯我國對於人權及轉型
正義賦予國家級的重視,人力、資源雖然未能一步到位,也陸續看到多年累積的成果在國內
外獲得肯定。人權館在專書出版的作為,以不透明甚至不合理的方式改變整個出版計畫,作
者群、原審稿人期待人權館正視該問題不只是書籍出版的問題,應公開說明決策經過,給予
外界瞭解的機會。
作者群:何友倫、林傳凱、林運鴻、林靖豪、孫世鐸、高毅、陳冠瑋、張維修、黃齡萱
原審稿人:黃丞儀
https://reurl.cc/x1GK4L
人權館回應,不出版專書因「涉及多元詮釋視角之差異性,部分歷史考證有待商榷」。可是
現代不是崇尚多元嗎?史觀應該不用一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