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對也不對,整個EUA大方向是2020年就訂好了。
當時有高端,聯亞跟國光都參與這個計畫
https://www.cdc.gov.tw/File/Get/Tq5jJhrB2CqKKwKT6UmmDA
所謂大方向,就是要廠商在二期做1300-3000人規模等級的臨床實驗,
當時被一堆人罵,覺得對廠商太嚴苛,批評的人還包含即將上任的台北市長
https://www.appledaily.com.tw/politics/20210601/H367AQL5VZFPJEZRGW4SS5DN2Q/
其實不難理解,畢竟在二期就到做三千人等級的實驗風險很大,
雖說有政府輔助,萬一出來的結果失敗,幾億的實驗費用都會白白浪費
這個三千人標準不是隨便亂訂的,你要抓到1/1000不良反應事件(統計95%信心水準)
就至少需要三千人,所以美國在2020年10月發的FDA三期指引上也是規定要做三千人以上
,總之,這三千人的標準,是判斷"安全性"的一個慣用指標。
當時沒有訂出來的,是"有效性"的標準,畢竟2020中的時空,各家疫苗都還在跑臨床。
就疫苗的慣例來說,中和抗體可以當作CoP保護力關聯指標,但當時還沒有國外各家
的三期數據,沒人知道cvoid19疫苗是不是少數中和抗體跟保護力沒有正相關的特例,
所以TFDA在當時沒有訂標準出來是很合理的。
但可以知道的是,基於EUA的E,以及台灣當時沒有進行三期實驗的環境,
TFDA一開始就沒有要進行傳統的三期臨床,這也是為什麼廠商在二期就要做
三千人等級的實驗。
一直到2021.6月,TFDA才訂了台灣EUA的"有效性"標準。
https://www.mohw.gov.tw/cp-16-61305-1.html
"原型株活病毒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比值(geometric mean titer
ratio, GMTR)的95%信賴區間下限須大於0.67。"
"國產疫苗組的血清反應比率(sero-response rate)的95%信賴區間下
限須大於50%"
以上兩項,本來就是以前各種疫苗在免疫橋接評估有效性慣用的一個通則,
也不是TFDA的創見,只是我們用來對比的對象是AZ。
回到2021的六月,當時國外的研究已經知道中和抗體跟保護力有絕對正相關,
八月牛津大學/AZ甚至還發了CoP的論文出來告訴你多少抗體(中和抗體/Anti Spike IgG)
有多少保護力,TFDA在那個時間點才決定有效性的評估標準是很合理的。
※ 引述《zzahoward (Cheshire Cat)》之銘言:
: 錯了,從頭到尾都沒擋疫苗
: 你要是有跟MOHW或TFDA交手過就知道,他要的那些東西就是標準程序
: TFDA本來就是嚴格,恩我說的是書審超嚴格,管理笑死人
: 但問題來了
: 你給高端開了個超高速通道,用很特殊的方式
: 例如:
: EUA標準等到臨床數據出來前幾天才公布 (有沒有點射箭畫靶的感覺?)
: 或是為什麼高端可以用2L產能的製程去送件(可憐外商藥或本土生技廠平時被刁死)
: 所以當果凍要進口BNT的時候,大家自然就會拿高端出來比較
: 事實上政府可以用"公事公辦"來說
: 但你給高端一堆後門側門肛門讓他快速上市,但是給果凍BNT大小眼
: 當然民眾就會不爽
: 至於為什麼會有八門快速通道? 自然一定是高層級人士才有辦法鋪路
: 總統甚至在臨床數據還沒出來之前就先公布國產疫苗開打時間
: 要是一開始你嚴格審查高端走跟美國一樣的標準
: BNT扛住壓力也不是多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