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gogen這個邏輯,不能說不對,但邏輯上有個盲點。
: gogen: 台灣防疫不敢說是最好,但已經是前幾名了
: gogen: 沒人能一定考一百分,能考80-90分拿前幾名已經不差,
防疫不是「一次考試」,用這種邏輯討論台灣防疫就會變成很難打分數。
2019年底病毒剛出來時,台灣第一時間啟動武漢航班登機檢疫。
隨後2020年初,疾管署根據SARS經驗「我們準備了十七年」的方針來封鎖。
這時候的政府各部會也盡可能支持,成果卓越,全世界防疫前幾名無話可說。
但防疫不是只看這一次或這一年。台灣第二年做起第一年的題目還是得心應手。
2021年ALPHA大爆發,台灣再次把一度爆發的疫情壓了下去,甚至壓住DELTA。
這是第一年的題目「疫調隔離」,台灣解這題沒話講。
甚至疫苗接種這個課題,在慈濟台積電鴻海等幫助下也解開了撐了過去。
但多少造成了兩派人馬的對立。到現在還有只罵輝瑞疫苗的人就是例證。
但2022年omicron出來之後,台灣一度陷在要放不放的矛盾裡面,
二月高雄桃園那次,再拿出第一年題目的「疫調隔離」硬解,四月終於放手,
但本來專家期待的「有限度感染」一下子失控,確診數遠高於四月的預估值。
這時候指揮中心一度陷入「朝令夕改」的窘境,幾乎每天調整防疫政策不說,
甚至還有下午記者會講完,晚上新聞稿再修正的狀況。
但這次也是撐過去了,混亂了一兩個月,後來系統也建立好慢慢上了軌道。
但,下一個階段的「轉型開放」,台灣卻是綁手綁腳。
國門到日本開放才開放
口罩令硬是到選後才部份開放
要完整開放口罩令跟降級,大概還有得等。降級也很可能是跟著日本走那樣。
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是「一次考試」。
比較像是大一(2020)拿書卷獎。
大二(2021)還是算優等生。
大三(2022)一度混亂但勉強及格。
(gogen邏輯大概就是把上面三次平均起來有80分,但這種事不能平均的)
大四呢?看起來只能抄人家答案了。
邱淑緹邏輯是只看2022,當然是蠢到爆,不愧是馬英九愛將,邏輯真差。
但把2020~2022加起來除以三的平均,大概也只是比邱淑緹好的邏輯而已。
台大醫院院長講台灣防疫是「沉溺在過去的成功,錯過了轉型的時機」,
也許是個比打一次分數要來得理性客觀的說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