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馬英九「胎內記憶」理應是台灣情愫 怎會

作者: vikk33 (陳V)   2023-04-03 13:22:57
1.轉錄網址︰
※ 網址超過一行 請縮網址 ※
https://reurl.cc/n7y6A8
2.轉錄來源︰
※ FB公眾人物、FB粉絲團名稱、其他來源 ※
upmedia
3.轉錄內容︰
※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編排 ※
3月27日,72歲的馬英九終於第一次雙腳踩在他思思念念的中國土地上。「台灣民意基金
會」董事長游盈隆受訪時表示,此行對馬英九確實意義重大,彷彿想回到母親子宮般的鄉
愁,那感覺每個人都有,但馬英九似乎更強烈。
的確,子宮是每個人的原鄉,然而,馬英九是1950年7月13日出生在香港,成長在台灣,
前者,當時還沒歸還中國,後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沒管過一天半日,所以,他的原鄉是提
供養分讓他長大的台灣。如此,馬英九的「胎內記憶」(fetal memory)理應是台灣情愫
,怎會是中國情懷?
根據研究「強迫移民」的「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移
民與離散研究中心」(Centre for Migrant and Diaspora Studies)副所長塔妮雅.凱
撒(ania Kaiser)受訪時的說明,這種情懷是種「傳承的記憶」。
凱撒博士說,她在烏干達西北部的一個難民營做研究時,與逃離南蘇丹內戰的家庭交談之
過程中,發現他們談論祖國是那麼地充滿熱情和愛,敘說著一個又一個家鄉土地如何肥沃
、山林資源如何豐富的故事,不是他們當下落腳的地方所能比擬,儘管他們被迫離開家鄉
的原因是祖國的情況極其可怕。
忽然間,凱撒博士也意識到,說故事的一些人根本不可能記得他們所描述之流亡前的生活
與經歷,因為當時他們的年紀還非常地小。她聽到的,不是他們的回憶,而是從他們父母
和長輩那聽到的故事和觀點,這些回憶,已成為一種「傳承的記憶」。他們之中,有五分
之一,已流離失所20多年,五分之四的人也至少超過5年,隨著時間的過去,在難民營中
,產生了一種思鄉的文化和語言。凱撒博士說,她最後理解到,他們的故事敘述比客觀事
實還來得重要。鄉愁,已成為他們的文化,塑造了那些故事。簡言之,那些故事就是他們
的鄉愁。
場景換到亞洲;因中國內戰,迫遷至台灣者,中國當然就是他們的鄉愁,他們對中國的記
憶與感情,不只馬英九們,連所有住在台灣的人都一起在歷史、文學、戲劇、音樂等方方
面面上,承接中國記憶。但,別人的記憶,絕對敵不過自己親身的生活經歷與真實的感情
,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本來就與中國毫無瓜葛的原住民,或者家族早已在台灣落地
生根好幾世代的人,甚至連不少隨著中華民國移居至台灣的人和其後代,都自自然然地,
與中國鄉愁分道揚鑣,中國是原鄉的故事,逐漸只留在馬英九們和他們部分的後代。而這
,應讓馬英九感到焦慮,最後,走上了「溯源+交流」之路,把過去對中國的批判、追悼
六四,都放在一旁,而「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也換上「和平奮鬥,振興中華」。
這新的故事,新的鄉愁,不只不迷人,還遠不如舊鄉愁動人,但馬英九仍必須述說,因為
,台灣人豈止走自己的路而已,還有了自己的鄉愁,中國只是他國,連夢土都不是,所以
,中國是原鄉的故事必須再創造(溯源),而且最好建立起可以永續述說新故事的條件(
交流),帶著30位台灣年輕學子踏上中國,就是馬英九的力挽狂瀾,欲創造更多中國鄉愁
的序幕。
只是,儘管台灣人心胸再開放,有多願意認識或接納外來的文化,但對於反人權、不自由
之共產中國的故事,怎可能接受或欣賞,就算避談這些,轉移焦點至文化、經濟、科技來
掩飾或忽視中共的暴行,但共產中國的真面貌早已深植人心,更別說,中國的「強」,也
其實空洞空虛,說服力弱,所以中國故事一直在台灣沒有太大的市場。怪的是,馬英九們
似乎都不這麼認為,近來甚至還更積極美化或配合中共的謊言。終究,馬英九一馬當先,
在3月30日拍手稱讚「中國防疫有成,是對整個人類的貢獻」,成了為中國背書與美化的
教主。
這就是將「身分認同」放在「是非」之上的悲哀與悲傷,才會在惡魔面前自願交出靈魂,
卻把它當成鄉愁。
4.附註、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備註 ※
以牠為首的統派黨國遺孽
就是一群無視周邊實際生活
只知一個虛幻目標
一如數百年前
躲在ghetto中等待的猶太人或是流浪扒竊的吉卜賽一樣
哪面不是人
只有滅頂的苦難在前方
※ 「Live」、「新聞」、「轉錄」此類文章每日發文數總上限為3篇,
自刪與板主刪除,同樣計入額度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