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ttps://www.fmprc.gov.cn/zyxw/202304/t20230407_11056239.shtml
心得
51點的聯合聲明還滿長的
稍微看了一下還真的不得了
中國不費一兵一彈打台灣就拿到太平洋的某種使用權(第4點)
再看下去經濟的部分
我就能理解有些人為什麼那麼生氣了
因為他們內心的OS是:為什麼這些餅我吃不到???氣氣氣
總而言之我認為中法這樣的舉動可能將是美中對抗之中中國的突破口
往好處想美中如果比的是經濟
那世界大戰的風險將下降許多
另外我認為這可能會有骨牌效應
看到法國這樣的取得和中國關係的先行者優勢
其它國家(特別是歐洲)很難不心動
一、加強政治對話,促進政治互信
1.中法將延續兩國元首年度會晤機制。
2.中法兩國強調雙方高層交往及戰略對話、高級別經濟財金對話和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
對於發展雙邊合作的重要性,同意年內舉行三大機制新一次會議。
3.中法兩國重申願在相互尊重彼此主權與領土完整和重大利益基礎上,推動緊密持久的
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系不斷發展。
4.中法兩國同意深化戰略問題交流,特別是深化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與法國軍隊太
平洋海區之間的對話,加強在國際和地區安全問題上的相互理解。
5.在中國和歐盟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20周年之際,中國重申致力於發展中國-歐盟關
系,鼓勵高層交往,推動在戰略問題上凝聚共識,增加人員交流,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積極平衡促進經濟合作。法國作為歐盟成員國,認同上述方向,並將為此作出貢獻。
6.法國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二、共同推動世界安全與穩定
7.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法兩國共同致力於為國際安全和穩定面臨的挑戰和
威脅尋求基於國際法的建設性解決方案,認為應通過對話協商和平解決國家間分歧和爭端
,尋求在多極世界里強化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國際體系。
8.中法兩國重申支持中國、法國、俄羅斯、英國和美國(五常)領導人2022年1月3日發
表的《關於防止核戰爭與避免軍備競賽的聯合聲明》。正如聲明中所強調,“核戰爭打不
贏也打不得”。兩國呼籲不采取任何可能加劇緊張風險的行動。
9.兩國願加強協調合作,共同維護軍控與防擴散體系的權威性和有效性,推進國際軍控
進程。中法兩國重申致力於平衡推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核裁軍、核不擴散與和平利用
核能三大支柱,不斷加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普遍性、權威性和有效性。
10.雙方支持一切在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基礎上恢覆烏克蘭和平的努力。
11.雙方反對針對核電站和其他和平核設施的武裝攻擊,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為促進和平
核設施的安全安保發揮建設性作用,包括為保障紮波羅熱核電站的安全安保所作出的努力
。
12.兩國強調沖突當事方應嚴格遵守國際人道法的重要性。兩國尤其呼籲根據國際承諾保
護受沖突影響的婦女兒童,加大對沖突地區的人道援助,提供安全、快速、無障礙的人道
主義援助準入。
13.雙方將繼續在中法戰略對話機制下保持溝通。
14.2015年達成的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JCPOA)是多邊外交的重要成果。兩國重申致力於
推動伊朗核問題政治外交解決,重申致力於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及安理會決議的權威性
和有效性,重申在此框架下對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支持。
15.中法兩國將繼續就朝鮮半島問題保持密切溝通。
16.中法兩國同意繼續通過中法網絡事務對話機制進行交流。
三、促進經濟交流
17.中法兩國承諾為企業提供公平和非歧視的競爭條件,特別是在化妝品、農業和農食產
品、空中交通管理、金融(銀行、保險、資產管理人)、衛生健康(醫療物資、疫苗)以
及能源、投資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為此,兩國致力於為企業合作提供良好環境,改善兩
國企業在對方國家的市場準入,改善營商環境,確保尊重兩國所有企業的知識產權。在數
字經濟領域,包括在5G方面,法方承諾在兩國包括國家安全在內的法律法規基礎上,繼續
以公平、非歧視方式處理中國企業的授權許可申請。
18.中法兩國願繼續加強在服務業各領域的務實合作,支持兩國機構和企業在互利基礎上
開展經貿往來,促進服務貿易發展。法國願應邀擔任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主賓
國。
19.中法兩國希加強農業、農食、獸醫和植物檢疫領域夥伴關系,樂見豬肉產品市場準入
獲得保障、向軟棗獼猴桃和飼用乳制品開放市場、批準15家豬肉出口機構在華注冊。兩國
主管部門將盡快回應符合雙方食品衛生安全法律法規要求的農業、農食產品,特別是肉類
和水產品出口企業未來的注冊請求和嬰幼兒乳品配方注冊申請,以及雙方各自部門提出的
市場開放請求。雙方將繼續在肉牛、葡萄酒行業以及地理標志,特別是勃艮第葡萄酒地理
標志注冊方面進行交流合作。法國支持中國將盡快提出的加入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的申
請,支持中國舉辦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大會。
20.中法兩國對達成中方航空公司采購160架空客飛機的“批量采購協議”表示歡迎。兩
國將視中國航空運輸市場和機隊恢覆和發展情況,適時研究中方航空公司的貨運和長途運
輸等需求。雙方歡迎中國民航局和歐盟航空安全局加強合作,將在均認可的國際安全標準
基礎上加快適航認證進程,特別是Y12F、H175、達索8X等項目的適航認證進程。雙方歡迎
兩國企業就可持續航空燃料達成協議。雙方繼續開展工業合作,特別是空客天津新總裝線
項目。
21.中法兩國支持兩國航空公司按照兩國民航部門相協調的方式,以恢覆履行1966年6月1
日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法蘭西共和國政府航空交通協定》及相關航權安排為目
標,盡快將航空連通恢覆至疫情前水平。兩國航空公司在中法之間經營航班時應享有公平
均等的機會。兩國支持深化人員和經濟往來,包括為兩國私營部門人員和商務人士提供簽
證便利。
22.雙方對兩國航天機構圍繞嫦娥六號及地外樣品聯合研究開展合作感到滿意。
23.為實現能源體系低碳轉型的共同願望,中法兩國在政府間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定框架
下,開展民用核能務實合作。兩國致力於在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和法國原子能和替代能源
委員會協議等基礎上,繼續推進在核能研發領域前沿課題上的合作。兩國支持雙方企業研
究在核廢料後處理等問題上加強工業和技術合作的可能性。
24.中法兩國對2015年第三方市場合作政府間協議取得的成果表示歡迎。雙方致力於已確
定的第三方市場合作項目的後續和落實。兩國政府鼓勵企業、金融機構及其他主體在可適
用的國際高標準基礎上在第三方市場開拓新的重大經濟合作項目。
四、重啟人文交流
25.為在全球推動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中法兩國支持深化文化作品創作與利
用方面的合作,將積極推動重啟文化和旅遊領域的交流合作。中法兩國對兩國文化主管部
門達成文化合作意向聲明表示歡迎。
26.雙方將於2024年共同舉辦中法文化旅遊年,支持故宮博物院與凡爾賽宮、上海西岸美
術館與蓬皮杜藝術中心等在兩國合作舉辦高水平活動。雙方承諾在遵守各自法律前提下,
為巡回辦展提供海關、物流等方面的便利化舉措,將努力確保支持的展覽中文化物品的完
整性和順利歸還。
27.雙方重申願通過聯合制作、版權合作、競賽、藝術家交流等方式,加強在文化和創意
產業領域,特別是文學、電影、電視紀錄片、出版(含遊戲)、音樂、建築和數字化等領
域的合作,提升針對最廣泛受眾的傳播潛力。
28.中法兩國承諾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修覆和開發領域的雙邊合作。兩國歡迎就中國專家
與法國團隊共同參與巴黎聖母院現場修覆工作、兵馬俑保護修覆研究合作、公輸堂和茂陵
合作項目、推動兩國世界遺產締結友好關系等達成文化遺產合作路線圖。雙方將繼續共同
努力預防和打擊盜竊、非法挖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兩國重申全力支持“沖突地區遺
產保護國際聯盟”基金會保護沖突地區文化遺產。
29.中法兩國重申重視語言教學合作,促進友誼和相互理解。兩國將致力於延長2015年6
月兩國政府簽署的《關於開展語言合作的協議》有效期,鼓勵在雙方學校開展中文和法語
教學並增加雙語課程,加強語言師資交流和培訓。
30.中法兩國重申重視加強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合作,將鼓勵中法高等院校發展夥伴關系
,例如共建合作辦學機構,共同推動相互恢覆留學生和教師往來,為校際交流提供便利。
為此,雙方為上述人員申請簽證制定便利程序。雙方將盡快召開新一屆中法教育混委會會
議。
31.兩國元首同意盡快召開新一屆中法科技合作聯委會會議,確定雙邊科學合作和促進碳
中和科技合作的“中法碳中和中心”的重大方向。中法兩國希通過中法科研夥伴交流計劃
(休伯特·居里安-蔡元培合作計劃)等促進科研人員交流。雙方願繼續實施“中法傑出
青年科研人員交流計劃”,加強兩國青年科研人員交流,推動優先領域合作和開展聯合研
究活動。
32.著眼2024年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兩國元首希將體育,特別是青年運動員交流、體育
基礎設施發展和體育產業經驗分享作為雙邊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
33.據聯合國統計,2022年3.23億人面臨糧食危機。在此背景下,雙方承諾維護市場穩定
,避免不合理的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出口限制,從便利谷物產品和化肥出口著手暢通國際
糧食供應鏈。雙方致力於通過中方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糧食和農業韌性行動等實現上
述目標。
34.中法兩國均認為,提升對非洲夥伴等受糧食危機影響最為嚴重國家的支持力度對於構
建有韌性、可持續的糧食體系十分重要。為此,雙方願推動節糧減損、促進糧食本地化生
產的國際合作。根據這一目標,雙方共同支持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
糧食計劃署等應對糧食安全問題相關組織,以及金融機構和雙多邊出資方。
35.中法兩國強調支持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致力於營
造自由、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的貿易與投資環境,支持對世界貿易組織進行必要改
革,支持世界貿易組織第13屆部長級會議取得積極成果。
36.中法兩國願開展合作,解決發展中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融資困難問題,鼓勵其加
快能源和氣候轉型,支持其可持續發展。中方將出席2023年6月在巴黎舉行的應對氣候變
化全球融資契約峰會。法方將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37.兩國同意在二十國集團框架下加強合作,推動二十國集團發揮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
作用,按照巴厘島峰會領導人承諾推進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
38.中法兩國在發展中國家脆弱性背景下,支持《緩債倡議後續債務處理共同框架》的實
施。《共同框架》於2020年11月由二十國集團和巴黎俱樂部通過,中法兩國一道參與。雙
方重申各方以可預見的、及時、有序和協調方式實施《共同框架》,支持2023年2月二十
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通過的債務議程。
39.雙方讚賞二十國集團巴厘島峰會歡迎各國自願轉借特別提款權,呼籲二十國集團成員
國和有意願的國家加大力度,二十國集團成員國努力將其特別提款權調動比例提高到30%
,以盡快實現二十國集團羅馬峰會通過的1000億美元目標。
40.氣候、生物多樣性和土地退化防治是中法兩國共同優先事項。兩國承諾秉承2019年11
月提出的《北京倡議》,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和“昆明-蒙
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昆明-蒙特利爾框架”)的框架內繼續保持高
水平雄心。雙方歡迎《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通
過“昆明-蒙特利爾框架”。中方將在未來兩年繼續擔任COP15主席國,願同法方一道積
極推動“昆明-蒙特利爾框架”完整有效落實。兩國歡迎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和將在全球
環境基金下設立的安排對生物多樣性融資的積極貢獻。兩國對在利伯維爾“一個森林”峰
會上介紹的工作表示歡迎。
41.中法兩國承諾在COP16召開前通報根據“昆明-蒙特利爾框架”修訂的國家戰略和行
動計劃。中方將積極研究加入“自然與人類高雄心聯盟”的可能性。兩國為實現每年減少
5000億美元有損生物多樣性的補貼這一目標作出貢獻。
42.中法兩國重申各自碳中和/氣候中和承諾。法方承諾到2050年實現氣候中和。中方承
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兩國將采取政
策和措施,落實根據《巴黎協定》目標已確定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
43.雙方高度讚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取得的
成果,承諾在籌備《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之路上
保持密切溝通和協調,推動《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取得成功,並在減緩、適應、損失
和損害以及實施手段等議題上取得積極進展。
44.中法兩國支持促進和發展有助於生態轉型的融資,鼓勵各自金融部門(包括銀行、保
險機構、資產管理人和所有人)統籌業務和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發展
循環經濟、管控和減少污染或發展藍色金融等方面的目標。兩國還鼓勵發展機構和開發銀
行、央行、監管機構和金融主管部門在綠色和可持續金融領域開展交流,分享經驗,推動
在非財務信息標準化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標準。兩國承諾支持可持續資本市場的發展。
45.中法兩國認識到建築行業在兩國溫室氣體排放中占重要比重,積極研究加入“建築突
破”倡議。兩國加強合作,推進建築節能降碳,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46.中法兩國致力於海洋保護。兩國樂見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BBNJ)
政府間會議就關於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的文本達成一
致,將就後續工作繼續加強溝通協調。兩國元首重申雙方將根據《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
公約》促進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繼續就在南極設立海洋保護區展開討論。中法兩國致
力於“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分別於2022年和2021年設立國家委員會,
以凸顯知識對於更好保護海洋的重要性。雙方承認打擊非法、未報告、無管制捕撈活動的
重要性。
47.中法兩國致力於推動由法國和哥斯達黎加共同主辦的2025年聯合國海洋大會取得成功
。中方將研究法方提出的將中國作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
主席國與法國作為2025年在尼斯舉辦的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主席國關聯起來的路線圖。
48.中法兩國反對塑料污染(包括微塑料污染)。兩國支持並參與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
續會(UNEA5.2)5/14決議授權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工作,致力於通過一項具有法律約束
力的國際文書。
49.中法兩國承諾保護和可持續管理森林生態系統,支持就更加可持續的價值鏈開展科學
研究,打擊非法森林砍伐及相關貿易。兩國願推進在自然保護以及草原保護、修覆和可持
續利用領域的合作。在此框架下,兩國樂見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法國生物多樣性署開
展積極合作。
50.中法兩國將共同努力,通過公正的能源轉型夥伴關系等工具,推動發展中國家實現更
加公正的能源轉型。
51.中法兩國強調根據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促進和保護人權及基本自由對於各國發展
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