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彰化來的孩子一點也不輸人」秀傳醫院

作者: andrewkuo   2023-05-27 15:42:34
1.新聞網址︰
※ 請附上有效原文連結或短網址 ※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9/post/202305250029/
2.新聞來源︰
今周刊
3.完整新聞標題
※ 內文請完整轉載標題 請勿修改與刪減 ※
※ 注意發文標題 為原始新聞標題從頭張貼 切勿修改與刪減 ※
「彰化來的孩子一點也不輸人」秀傳醫院創辦人黃明和:為何當年我選擇離開引以為傲的
台大醫院
4.完整新聞內容︰
※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刪減 ※
彰化,是孕育了黃明和一家世世代代的寶地,是他成長的地方、創業的開始,以及實現醫
療夢想的所在。黃明和在他的行醫路上,秉持著「利他」的精神,就從彰化一路開拓醫療
志業到全臺灣。而當初影響他回鄉開起醫療事業的關鍵,必須從黃明和在臺大的求學時期
談起。
1958年,黃明和考進了臺大醫學院,在與他同屆的這批學生中,有著後來人稱「臺大十三
太保」的菁英,而且這些同學在畢業後大多沒選擇出國深造,反而留在臺灣繼續耕耘。這
些人後來有些擔任過臺大醫學院的院長、各科主任、副教授,乃至於臺大校長。其中有兩
位還成為立委,那就是黃明和與沈富雄。
當年要進入臺大醫學院的窄門,實屬不易。據沈富雄的口述,當年一個班級100名學生,
扣除僑生、保送名額,實際考上臺大醫學院的臺灣學生,只有42位,其中來自中南部的學
生更是鳳毛麟角,黃明和就是其中一位。
談起自己能躋身臺大醫學院學生之列,黃明和自謙地說:「我不是真的很會念書,當醫生
也不是我從小的志願。」然而,有感於身為家中么兒,又由兄姊帶大,加上父親對兒女教
誨甚嚴,黃明和為了不讓父親擔心,於是在學習資源有限的環境下,憑著專注的苦讀,從
初中A段班就保送到彰化高中,最後大學放榜時,以黑馬之姿成為臺大醫學院學生。
初入臺大醫學院就讀時,黃明和很快就發現,他的同學們大多是來自建中、北一女和臺南
的名校,出身中部的學生是少數,而他與來自臺中一中、後來成為臺大校長的陳維昭,就
是其中兩人。正因為是少數,所以「來自彰化」對黃明和來說,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責
任。「我知道來到臺大不容易,所以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向上,證明從彰化來的孩子
一點也不輸人家!」黃明和說。
1965年, 黃明和從臺大醫學系畢業, 經過一年的實習後,展開了住院醫師的訓練。然而
,在擔任住院醫師的第3年,也正是他決定離開臺大醫院、回到家鄉彰化服務的一年。讓
他做出如此艱難且重大的決定,全是因為胃潰瘍的宿疾復發,讓他難以在競爭激烈的臺大
醫院中,完成總醫師訓練。
住院醫師,就是24小時都住在醫院裡,只允許每週外宿2次。當時,臺大醫院是一年10個
外科醫生畢業,且只有一位才能晉升為總醫師,因此同學間的關係再好,也存在著競爭關
係。臺大醫院的總醫師篩選方式如同金字塔:第一年, 多數新人選擇繼續努力打拚,經
過第2、第3年的投票,加上第4年的篩選後,總住院醫師除了外科有兩位,其他每一科只
會留下一位。
不斷朝金字塔頂端邁進的黃明和,即使在擔任高壓的住院醫師時,也與同學、老師的關係
友好,不過卻在研究計畫進行得非常順利時,胃出血又再次發作了。那次黃明和緊急進行
手術,雖然順利切除部分的胃,但外露的縫線遲遲沒有脫落,甚至勾到其他臟器,造成他
吐血的狀況。那時身邊的同學、親友都相當心疼他,即使知道他好勝心強,也紛紛勸他離
開競爭激烈的臺大醫院,回彰化休養。
「臺大外科史上,完成住院醫師訓練,但沒有完成總醫師訓練的只有3人,我就是其中之
一。」黃明和說。當他面對如此困難的決定,曾經是同學的陳維昭也表示不捨。「因為我
們待的地方叫臺大醫院, 就是沒有辦法跟一般人一樣, 可以有正常的休息、適度的放鬆
,所有的時間、競爭、壓力,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人。」
手術後沒多久,黃明和曾在臺北短暫休養一段時間,並陷入了人生最重大的抉擇—以研究
計畫申請出國學習肝臟移植,或返鄉開業。
現任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的廖國超先生,同時也是黃明和夫人陳雪芹的姪子,在黃明和於
臺北沉潛休養的日子裡,因為週間住校,週末會回臺北的外祖父母家,有時候會看到開刀
後靜養的黃明和(那時陳雪芹女士在東門的彰化銀行上班,黃明和開刀後就在陳家臺北的
住處靜養)。「那時電視只有兩台,華視、中視,別人在看電視的時候,他都不看。只要
他遇到什麼醫學上的問題,就會馬上查文獻,一低頭一個半小時就過去了。」這是廖國超
對這位未來姨丈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後來,因為獎學金次年才發放,最終黃明和選擇離開了他曾經打拚過、也引以為傲的臺大
醫院,他像被宣告失敗、因傷提早退役的軍官,被迫離開屬於他的戰場,回到資源相對缺
乏、技術落後、環境貧瘠的彰化重新開始。只是黃明和沒想到的是,在彰化,有更多等待
醫療機會的民眾,他也將在這裡開啟他全新的醫療志業。
開啟醫療的第二人生
黃明和在臺大醫院訓練的後期,雖然仍在病中,卻仍持續做研究,尤其是他參與李俊仁教
授領導的換腎小組,完成了亞洲第一例腎臟移植的成功案例,讓他後來被派去做「免疫學
」的研究檢查。因為換腎最怕排斥性,因此能夠成功免疫才是致勝關鍵。後來,他還跟著
潘以宏教授做當時非常先進的抗淋巴血清研究。「他那時就算不走臨床,走研究方面一定
也是非常成功的。」身為十三太保之首的陳維昭肯定地表示。
回到彰化後,黃明和先到了省立彰化醫院外科服務,看起來似乎離開臺大這個眾所矚目的
擂台,就此無人聞問。然而,當年留下來的同學們卻不是如此看他的。陳維昭表示:「其
實我們(臺大十三太保)的人數不只13人,很多沒有留在臺大的人也發展得很好,像黃明
和就是,只是每次我們一聚會,外界還是會稱我們是十三太保。」
如今回頭看黃明和當時的選擇,沈富雄認為,當時臺大醫學院畢業的學生,若沒有出國而
是留在臺灣,不是在臺北就是返鄉。他說:「回到家鄉,先在省立醫院做事,等當上主任
,人脈時機成熟了,再開一間有規模的醫院,這條路非常符合父母的期待,也讓人很羨慕
。像黃明和就是,還有敏盛醫院的楊敏盛。」
回家鄉服務的黃明和,與同學們各自在不同醫療體系裡打拚著,而據沈富雄、陳維昭與王
正一等人的說法,當時有些同學從國外回來臺灣重新謀職,卻無法順利銜接工作時,黃明
和只要聽說了,就會邀請他們到自己醫院的體系裡工作,不論是哪一科,都會給予最優渥
的待遇。像這樣的同學情誼,也讓黃明和在後來從事立委期間,與王正一共同研究出「健
保草案」與「愛滋病防治條例」等相關議題,而陳維昭至今仍是秀傳醫療體系的榮譽總裁
。在同學眼中,黃明和重情,也重才,人脈通暢、與人為善,就像他名字裡的「和」一樣

或許人生的路無法重來,在每個人生的決斷點,都會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使內心感到惶
恐。但黃明和在人生最艱難的當下,秉持著事事用心、追求卓越、與人為善和利澤他人的
精神,默默在每條路上種下良善的種子,也因此,即便時間更迭,仍讓許多人敬佩他的胸
懷與感念他的付出。
作者簡介_黃明和/口述;謝淑靖、陳岱華/撰述;李尚潔/校訂
黃明和/口述
1940年3月1日生於彰化,現任秀傳醫療體系總裁。
1965年,臺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其後並取得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71年,離開任職4年的臺大外科,回到故鄉擔任省立彰化醫院外科主任兩年。1973年自
行創業開設黃明和外科醫院,廣受鄉親愛戴與佳評。
1980年為擴大服務,以父之名,開設現代化的秀傳紀念醫院,招募優秀人才、購置尖端儀
器,以「用心、創新、視病猶親」的宗旨來回報鄉親。之後,數十年間,相繼開設了彰濱
、臺北、竹山、臺南、岡山各院區,成為頗具規模的秀傳醫療體系。
其間於1987年為改革醫療政策投入選舉,擔任了3屆9年的立法委員,號召成立「厚生會」
,群策群力推動全民醫療保險及社會福利政策。
2008年開設亞洲最大、水準最高的微創手術訓練中心,匯集全球超過800名微創手術權威
,每年培訓海內外逾2000名外科醫師,迄今將近兩萬名。
2021年,高雄路竹秀傳院區動工,親自運籌帷幄,首期工程斥資30億,在人工、物資飛漲
中順利進展。
5.附註、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備註 ※
黃明和,彰化縣立委,前線西鄉長黃秀傳之子,老婆的父親是前彰化縣縣長陳錫卿,可謂是政治世家
出身,陳錫卿是南投竹山人,所以才有竹山秀傳的設立.跟蘇南成熟識所以接辦台南市立醫院.
※ 「Live」、「新聞」、「轉錄」此類文章每日發文數總上限為3篇,
自刪與板主刪除,同樣計入額度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