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為FB/推特,則文章標題須為來源名稱。(ex:人名、粉絲團名…etc ) ※
1.轉錄網址︰
※ 請附上有效原文連結或短網址 ※
https://pse.is/52gaxj
2.轉錄來源︰
※ 推特/FB 須為 FB人物名稱、FB粉絲團名稱 ※
※ 轉錄社論請附上完整標題 ※
upmedia
李濠仲專欄:柯、侯的「鄧寧-克魯格效應」
3.轉錄內容︰
※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刪減 ※
本次總統大選,就「語言表達」呈現,國民黨的侯友宜和民眾黨的柯文哲每次開口,應該
是相對受到更多討論的兩組人,原因在於他們說話內容各具特色,前者是經常無法切中媒
體發問主題,後者是每一句話都有令人意外的猖狂。「答非所問」已成為侯友宜競選包袱
,對柯式應答高比例的批評則是「說謊、自大」。
政治圈當然不只有侯、柯「答非所問」或「說謊、自大」,重點在這兩人現在已分別代表
自己的黨,正在競選國家領導人,這便讓人回想到2016年,川普崛起時,曾一度引起不少
當地政治、社會學者所好奇的,套用時下流行語,就是川普「哪來的自信」,為什麼可以
對自己知之甚少的議題(主要是政治領域),表現出好像什麼都了然於胸的模樣。對侯、
柯的疑問,相信多少亦復如是。
侯友宜的弱項,尤其發生在跳脫市政位階的國政反應,無論對中、對美,還是國際,直到
現在很多還是像在背誦課文,制式內容熟稔到有時竟也可以用來塘塞他不想正面回答的其
他提問,對他「言不及意」形容就是這樣來的,不過,這卻無損他競逐總統職務的自信。
柯文哲部分,尤其發生在他和葛來儀的一來一往,最終升級到柯文哲反譏葛來儀「妳覺得
妳有多重要啊?」,另外,當媒體詢問柯文哲是否將與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柏格會面時
,他的答覆是 :「那如果她要見我的話,那只好請她移樽就教到高雄去,不然我人在高雄
也沒辦法。」還有,近期訪日,柯文哲則將和他面對面對談的麻生太郎說成「安倍派」,
再脫口說「台灣漁民不想要釣魚台」。一前、一後,已很難讓人信服他對美日關係的掌握
,但他從數年前第一任市長開始,就有很強大的總統夢。
當年,一開始是Twitter上出現愈來愈多嘲諷川普說話的貼文,多到讓記者轉而試圖想從
心理學突破原因所在。有記者於是找上馬里蘭大學心理系教授,才發現原來不少政治心理
學家早就發現了,心理學上所稱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也
存在政治圈。
「鄧寧-克魯格效應」指的是一種認知偏差,即在某項工作或知識領域中,當一個人能力
、專業或經驗不足時,竟反而更會高估自己。有人曾戲稱川普是「鄧寧-克魯格總統」,
道理就在這。
記者之所以找上馬里蘭州大學,正因為他們曾藉由這一認知理論,針對2千多名美國成年
人,去探索公民社會普遍的政治知識水準,結果發現,多數美國人對自己的政治知識都相
當有自信,原因卻是他們並無從評估自己對真實政治世界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再進一步分
析有明確黨派色彩者,這一現象又更強烈,偏偏受訪者的政治見解最多只能反映出個人的
黨派偏見,而非實際上的知識,很多是處於「不知道自己的無知」狀態。
同樣的,當「鄧寧-克魯格效應」發生在政治人物身上,就會發生一個政治人物明明政治
知識有限,卻以為自己什麼狀況都了解。於是,他們所說出的話,便經常讓真的懂的人覺
得突兀、詫異甚至不解。不過,當他們的發言(尤其是錯誤發言)依然能得到媒體廣泛報
導,縱然專業知識有待商榷,卻只會再深化他們說話時的自信感。
一般人以為懂的多的人才說得多,懂的少的人比較會謹言慎行,結果「鄧寧-克魯格效應
」證明了現況其實是反向的。政治專業知識較低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政治知識很豐富,
真正具備政治專業知識的人,則經常被低估或忽視。結果就是造成了政客愈加胡言亂語也
無傷大雅,公民社會的政治知識水準也很難得到提升,尤其愈是政治知識有限,愈只能透
過黨派來源做為自己認知的線索,到頭來彼此政治知識至多只能達到水平移動,再無法增
加縱深,最終讓人混淆了理性和無知,長此以往,副作用不只是政治兩極化,還有淺碟化
。政治知識、討論愈淺碟,對仍有賴深化的台灣民主,傷害已是顯而易見。
「鄧寧-克魯格效應」終究只是借用來解釋某個政治人物何以能無知地侃侃而談,並不代
表解決方式,事實上連美國人也還暫時找不到真正有效反「反智識」(
Anti-Intellectualism)的做法,到目前為止,最多只能被動寄望「選票」,去決定眼前
政壇現象是稍受遏止,還是繼續惡化下去。
4.附註、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備註 ※
倒不是反智
而是這兩人就是黨國殖民體下養成
殖民者的面具帶不上
邊溝不到
反倒先在過程中成為空殼空心的
對殖民者無害但對大局未必有實際利益的空心人
更不是現代社會的公民
頂多當個韭菜
※ 「Live」、「新聞」、「轉錄」、「舊聞」及 轉錄他方內容之文章
每日發文數總上限為3篇,自刪與板主刪除,同樣計入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