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iodelin (XD)》之銘言:
: 看到街訪民調,都會發現壓倒性的結果
: 但又覺得這和民調落差極大
其實你不用「感覺」。
何志偉跟王世堅的初選民調,就告訴你民調不是原始數字了。(政黑點)
引用美麗島電子報吳子嘉的發言:
「吳子嘉直言,最後統計電話通數,何志偉贏了218通,所以這個很奇怪,
電話通數何志偉贏,但民調的結果,經過一個所謂的加權的調整後,何志偉輸掉了」
一千多份民調,何志偉贏了兩百多通電話,結果最後他輸2%.....
但這不是作弊,因為民調會有「加權」。
另一篇新聞引用朱政騏(這名字好熟?)的說法有提到:
「當時結果是電話民調1200通電話,何志偉勝過200初頭通,
但是經過年輕人加權,卻是敗給了民進黨台北市議員王世堅。」
「因為老年人接電話的人較多,年輕人較少,所以少數幾通年輕人的樣本,會被加權放大」
也就是假設這邊有五個年輕人,他們回答支持誰,
在最終民調結果的影響力上,五個年輕人比五個老人大。因為有加權。
民調就是這麼妙的東西,加權本來是用來接近「真實結果」的,
但被玩壞成為左右民調結果的手段也有可能。
比方說,支持某陣營守電話的,故意報自己是年輕人(年齡是民調電話問的),
因為年輕人加權大,這些某陣營守電話的意見就會被放大。
當然實際操作會更複雜,所以民調是一門學問,但真正關鍵的還是選票。
今天第五篇。額度用完了。
本來還想寫一篇給館長的,沒額度了,明天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