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小燈泡他媽呢?

作者: zaqzaqzaq (zaqzaq)   2023-12-31 14:07:36
※ 引述《goldsingle (大俠愛吃漢堡包)》之銘言:
: 乳蹄
: 王婉諭委員AKA時代力量黨主席
: 四年前靠女兒的犧牲當上了大立委
: 這次國中雜碎殺人事件
: 他有任何的作為嗎?
: 我好像完全沒有印象耶
她當日就有發文了,昨天還有發一篇3000多字的FB文章,詳細解釋她當立委這四年的推動。
主要細述她著墨許久的精神衛生法的推動,和這次案件她認為需補足的地方。
其實有認識第一線教育者就知道這不是單一個案,類似案件就聽聞
雙親中父親監獄有期徒刑服刑中,媽媽
常跑法院勞動服務,試問要怎麼讓小孩可以受到健全的家庭照顧。
老師也只能課堂上勸導,但回到家中的管教,又誰來承擔。
當然一了百了的事後直接槍決犯罪者最為省事,但事前的預防呢?
也有附上她這幾年推動法案的文檔,對她而言這四年最大的收獲應該是犯罪受害者保護法和
精神衛生法的修訂。
2022年度報告:https://reurl.cc/MXrAY3
2021年度報告:https://reurl.cc/oeXLGj
2020年度報告:https://reurl.cc/4Qjm4K
以下是FB全文:
在 2023 年即將走入尾聲的此刻,我想跟大家聊聊,到底什麼是社會安全網。
從新北校園的不幸案件發生至今,我知道很多人希望我出來說點什麼。我也在很多輿論的
討論過程中,看見我或孩子的名字。
我知道,這是社會對於我的期待,也是我投入政壇的初衷,更是我永遠背負的使命。我比
任何人都了解,失去孩子,是多麼難以承受的傷痛。
所以,我想了很久,寫下這篇很長、很長的文。
雖然夜深了,但我仍希望大家都可以花上一點時間,一起來想想這件事。
一、到底什麼是社會安全網?社會安全網 2.0 又是什麼?
每當社會事件發生後,社會安全網就會一再的被提起,這一次當然也毫不例外。各個主要
政黨、三位總統候選人,都提起了這五個字。但,好像沒有人真的說清楚這是什麼。
事實上,社會安全網的討論,確實是從當年的小燈泡事件開始的。當時,在社會大眾迫切
希望預防悲劇的期盼之中,催生出了「社會安全網」的概念。
身為被害人家屬,不斷的去思考「這個社會環境出了什麼問題,才發生這樣的悲劇?」是
一件非常煎熬痛苦的事。
但我不得不這麼做,因為我無法再繼續看見下一個悲劇的發生。
當時,我對「社會安全網」的期盼是,家庭、校園教育、社福、心理健康與精神衛生、警
政、司法、少輔、獄政等各個系統,可以擁有充分的資源,並且,突破跨系統的藩籬,進
行跨網絡的共同合作,鋪建出一張全面、深入、綿密的支持網絡,承接住每個可能墜落的
人。
2018 年,政府推出了四年期的「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
遺憾的是,這樣的計畫過度聚焦在增加社工人力、強化社福服務,導致社安網的重擔全壓
在社工身上,讓社工成為了一切問題的眾矢之的,並無助於整合各部會。
這也是為什麼,2020 年我上任後,多次對於社會安全網計劃提出了質疑,要求政府正視
精神衛生資源不足、社工人員壓力過重等問題。且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跨部會合作嚴重不
足,造成各機關都以本位主義出發。
2022年,政府接續進行的第二期社會安全網計畫,大幅增加精神衛生資源,並將原本計畫
中過度專注在社福體系強化的部分,擴張到到教育、校園心理輔導、少年輔導等面向,並
強調要強化社政、衛生、教育、勞政、警政、法務等各體系間的服務連結。
這就是所謂的社會安全網2.0。
但,社會安全網,就此完整了嗎?
二、從這起不幸的社會案件中來看,社會安全網破洞了嗎?
很多人問我,這起案件中,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
坦白說,一個重大刑事案件的發生,原因都不會是單向的。不論家庭功能、社會支持、教
育環境,都是可能的因子。其中,當然也包含非常多人討論的校園安全問題。
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從社會安全網 2.0 正式串接包含校園在內的各領域後,這起案件仍
然反映出了社安網改革、縫補的速度真的不夠快。
尤其在悲劇發生之前,行為人似乎已出現難以適應一般教育,甚至涉入與暴力組織來往的
情形。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案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就發聲指出「校園輔導機制」的問題。
我們必須要探究的是,這類出現特殊狀況的少年,校園三級輔導機制有沒有充足的輔導資
源與人力,給予特殊學生到位的身心輔導,並透過連結社區兒少課後照顧的陪伴資源、了
解家庭支持功能狀況等,集結相關資源共同協助?
如果行為人先前已經屬於觸法或曝險少年的類型,少年輔導委員會、少年保護官是否有足
夠資源協助輔導?少保官、少年輔導委員會與學校輔導體系之間的銜接,是否足夠暢通?
坦白說,我並沒有信心現在的校園能做好這件事。
七年前,學生輔導就已明確訂定法定專輔人力配置規範,但直到今日,我們的校園卻仍聘
不足額,根據我去年的質詢,實聘率甚至才75%。除此之外,專輔人員和輔導老師的雙軌
亂象以及行政業務繁雜,更導致了三級專業人員人力不足及流動率過高,讓整個校園輔導
環境出現非常不穩定的結構。
一年一聘的專業輔導人員,又該如何延續性的提供學生協助?
三、說了這麼多,給了你四年,你又做了什麼?
當然,前面說了很多人,一定很多人想問:那給你當四年的立委,你又做了什麼?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訴大家,我從未遺忘過初衷。
進入立法院後,我在各個委員會都多次質詢過「社安網」的弊病,也曾召開過檢討「社安
網」的公聽會,更從法制面,成功推動了 19 年來首次的《精神衛生法》全案修正,從根
本上強化政府對於精神衛生體系的重視。
我從先前發生的幾起精神危機案件中,看見精神障礙者與家屬長期處於資源匱乏的困境中
,不論是精神醫療、精神復健、社區支持照護服務,或者醫院到家門間的轉銜,都付之闕
如。
因此,我積極透過政策面及法制面的修法,建立精神醫療與社區照護的資源與橫向連結,
讓受精神疾病所苦的患者與家屬們,不再孤立無援。
我成功爭取精神長效針劑的專款治療費用,完善精神疾病病人的藥物治療選項與服藥穩定
性,更爭取到全台增設49處精神疾病者支持據點、增加1000名社區關懷訪視人力、全台設
立71處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鋪建綿密社區支持系統,協助病友逐漸適應社會生活。
更重要的是,我深知要承接住即將墜落的人,絕對不是單一部會可以辦到的事,需要的是
各種體系間的轉銜制度,以及跨網絡單位的共同合作。因此,我成功爭取建立機制,讓社
區心理衛生中心針對病人進行個案管理服務,協助病人在社區的資源銜接,並且讓心衛中
心能提前至醫院進行出院準備計畫。
除了精神衛生體系外,再往更前端預防邁進,就是校園心理健康領域的問題。我除了爭取
校園三級輔導人力與資源外,我也秉持著跨網絡共同合作的原則,成功改善教育部與衛福
部跨系統資訊銜接問題,並強調校園輔導需積極結合家庭教育及衛政端的資源。
這些,僅是眾多議題面向的冰山一角。
四、那麼,社會安全網,還有哪些問題?
但也是因為投入了這些努力,所以我也非常清楚,這張網子仍有許多漏洞。
這幾年,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政策的進展,只是鋪建社會支持網絡的開始,相較於其他國
家,仍遠遠不足。
台灣的精神衛生預算遠低於WHO會員國中位數,國人逐年增加的精神醫療需求、精神醫療
健保給付點數不合理,導致病人無法獲得深入治療模式或居家治療的問題,以及完善精神
病人的社區照護及支持需求,這些都需要政府投注更多資金,給予第一線人員充足的支持
,才能將理想化為實踐。
除此之外,許多社會危機其實都無法迴避家庭支持功能不完全的問題。但是,台灣目前的
家庭教育中心專業服務人力長期不足、大多仰賴志工來執行,以及與校園、衛政單位的橫
向連結,都令人堪憂。
中心舉辦的講座和課程,多屬於單向式的聽講授課,難以發揮前端預防的功能;個別化親
職教育的服務,人員的專業知能與晤談技巧卻又跟不上,無法分擔校園輔導系統反映的親
子教養問題。
針對情況特殊的少年,「曝險少年行政輔導」在今年 7 月正式上路,由各縣市少年輔導
委員會主責對曝險少年的輔導,倘若輔導無效,再送司法處理,透過先行政後司法的結合
,跨部門協力輔導曝險少年。然而,少年輔導委員會礙於各地方政府經費限制,是否能有
足夠專業輔導人力與資源,以及如何與家庭教育中心、學校輔導系統、社區資源等協作,
都需要政府持續積極檢視。
當然,我前面提到的三級輔導資源問題,更是重中之重。當一線的老師們都沒有獲得足夠
的協助,我們根本無法期待校園安全穩定。
這些,是當前的執政者、任何有意挑戰大位者,都應該要關注的事情。
五、我想告訴社會大眾的事。
八年來,我不會說社安網毫無進展,但他確實仍存著許多的問題,政府有太多可以做得更
好的地方,卻選擇便宜行事或是置之不理。
四年來,我也用盡全力,希望能夠以一名的在野小黨委員的身份,去改變國家政策的錯誤
,嘗試去避免任何的悲劇重演。
我的努力,當然不夠。
但這一路來,我相信從社工、教師、職能治療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精神科醫師
和各個民間夥伴、團體的肯定,至少可以證明一件事:我是真的很努力,不希望任何人再
次經歷那種無法承受的痛。
建構一個真正的社會安全網,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台灣社會必須持續地耕耘的課
題,更是我會奉獻一生繼續扛起的重擔。
我衷心盼望,我們共同努力的成果,能讓大家順利走向回家的路,用充分的資源與支持,
減少遺憾與傷痛。我更希望,台灣社會能夠停止從一次又一次的悲劇中學會教訓,而是從
預防做起,真正成為一個更安全、更適合每個人生存的土地。
我不會停下腳步,未來,我們一起來找路。
夜深了,謝謝願意看到這裡的朋友。
我知道這篇文真的很長,在選舉不到兩週的此刻,用這麼長的文來說明社安網,或許是一
件有點傻氣的事情。
但我一直相信民主的真諦,就是我們能夠用最理性的方式,去面對最困難的時刻。
我永遠不會放棄用最認真、仔細的方式去討論公共議題, 因為那才是社會進步的基礎,
更是民主深化的過程。
為了更好的台灣,請我們都別放棄。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