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一詞 我剛剛好也有小小研究
有關支那貶義辭 支那本無貶義就是日本對梵文china的音譯 類似的還有持那 釋那
但在甲午戰後日本開始居亞洲第一強國後慢慢變成貶義辭 尤其一戰簽訂巴黎和約
以及袁世凱政府的二十一條要求後 更是明顯 因此早在1930年國民黨就決議禁止使用
並經由教育部發文通告國內禁止使用支那自稱
當然民進黨可以說戰前的國民政府決策干台灣屁事
但是如果民進黨政府自認繼承中華民國法統 自然也應該繼承民國政府所有的決議
除非經過民主立法程序 否則支那就是貶義 日本政府在1946年也通令國內
禁止用支那稱呼CHINA
而台灣其實也不該使用
中華民國英文republic of China 就是有china啊
使用支那嘲笑中國也等於是自婊 以下節錄相關的文件和歷史
使用支那這個詞彙稱呼中國的習慣於9世紀初經由佛教交流傳入日本。江戶時代後期,「支那
」成為日本人對中國的一種稱呼。在明治維新之後,該用語由日本傳回中國,中國知識分
子、中華革命黨人開始使用這個名詞。1894年甲午戰爭後,日本躋身列強,並獲得二億兩
白銀賠款及台灣與澎湖,部分日本人的態度由此對中國人變得輕蔑,「支那」一舊稱便有
看似食古不化的味道。1912年宣統退位,中華民國建國後,日本內閣不再使用「大清國」
或「清國」等詞,公文書中開始使用「支那」或「支那共和國」稱呼中國,未隨即新稱「
中華民國」,在部分人眼中此後遂含歧視之意。
從1913年到1946年間,中華民國政府和民間多次要求日方停用支那一稱。1913年10月16日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駐日代理公使向日方要求廢除「支那共和國」稱呼,改稱「中華民國
」,但被日方拒絕。在《二十一條要求》交涉、巴黎和會及五四運動時,中方對日方堅持
使用支那一詞進行抗議,亦未獲理會。1930年,國民政府明令拒絕接受使用支那來稱呼中
國的日本公文書。最終自1932年起,日本在外交場合中不再使用這個名詞[11]。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盟軍佔領時期,駐日盟軍司令部(GHQ)政治顧問團對「支
那」稱謂進行了調查,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蔑意,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對中國的歧視語,
且被用於仇恨中國的演繹上,指導日本政府應予改善;1946年,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國內公
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名稱。日裔歷史學家若林正宣告這個「非常令人厭惡的名稱」已
從日本語言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