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懷疑論或是帶風向引戰的就不用推文回覆了
整理一下資訊包括剛剛何美鄉老師受訪所講的
1. 唐菖蒲克伯氏菌主要為植物上的致病菌,但是伺機性感染人體和食物
2. 這個在大自然中,主要喜好米、麵粉、椰子脂肪纖維層作為營養來源的物品,但在台灣
很罕見,在台灣農藝圈的朋友,主要也是被炭疽病、白粉病、露菌病、青枯病、萎凋病、褐
根病、莖腐病等危害為主要,甚至要說,純粹「細菌性」感染植物的遠比「真菌性」污染的
案例來要少
* 細菌,真菌,卵菌差在哪裏,自己維基百科…國中生物
3. 全世界爆發致死案例印尼(豆類發酵品,斷續發生數十年),2015莫三比克私釀啤酒案
件,黑龍江省私釀污染事件,還有本次出現的台北餐館,最初主要分佈在比較熱的地方,好
像爬上來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了
4. 在台灣這隻細菌要特意去養還沒那麼容易,注意到的是,餐館指出全部食材原料皆為進
口,會不會是從進口原料中攜帶,進而污染倉儲,廚房等空間?何老師表示如果流入鄉野,
可能會比較麻煩 (換句話說,未來處理米類麵食,就不可以像過去那樣隨隨便便,特別是
在危險溫度未冷藏的空閒時間)
5. 目前在台灣的普遍環境,應該不容易採集到這隻細菌(自然菌叢***),沒有污染源頭就
不會有細菌生
長
產生後續的毒素,找到最初的來源是最重要的課題
***早期的被歸類在pseudomonas 菌屬,台灣應算有間歇性發現而非未曾發生,只是在農業
上無大量爆發直接除掉所以不受重視,這隻菌應該算是土壤中的自然菌叢,跨過食品供應鏈
跑到食物裡腐敗發酵,在食品微生物事件上算是罕見;但在植病領域上算普通菌叢,產生米
酵菌酸需要特定的條件才會產生的外毒素,則是需要釐清倉儲那邊有大量污染的食物、儲存
的條件為何,是需要釐清的問題
否則台灣米食品吃了上百年,以前還吃隔夜米麵食,都未曾發生這件事情,跟本次事件結果
頗有出入
至於米酵菌酸的分子結構,屬於長鏈有機酸,無色無味,煮沸不失活,人體半衰期4餘天(
雖然看分子結構有多雙鍵還有羧酸基等應該會怕紫外光照和鹼性的環境),干擾粒線體atp
translocase 導致能量無法被細胞使用,對動物毒性相對大 (主要的代謝器官肝臟腎臟在
第一時間ATP 使用就被干擾壞死)
或許在廣泛採集污染來源後
要結合產業界尋找快速篩檢機制
免得在現今氣候變遷下這些罕見(指食微上)的生物會造成食品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