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這次的問題是出在盤式支承上面
然後捷運局的說法又是4月3日的地震,地面上下動的力量超越出事樑柱之重量
才會導致盤式支撐頂不住,引發後續的後續的易位問題
那這樣是不是意味著我本來的推論是錯誤的?
因為我本來的推論是:
環狀線這次會有這麼多路段出事
而且幾乎都是集中在疊式高架的路段,或是為了配合前後的疊式高架,而無法將雙向軌道的高架橋維持在同一橋面甚至是平面的路段
然後又都是上層出問題,下層沒事
那問題顯然是出在採用了疊式高架這種高風險的工法
而之所以要用到這種高風險的工法,是因為當初既想要蓋高架省錢
(以及中和中正路到秀朗路這段的景平路,只有預留高架在台64上方的空間,沒有預留能在底下地下化的空間)
可路線卻要走明顯過窄的板南路
(而且有寬度正常許多的中和中山路不走,偏要走這條繞一大圈的板南路再接板新路)
因此責任上,是當初讓這個被迫使用高風險的工法的路線,其走法通過的官員責任最大
(以2004年作為環狀線西環段規劃通過的時間點,且1999-2006年環狀線西環段的規劃主導權在台北縣政府上
那麼責任最大的,在地方層面是當時的蘇貞昌縣長
在中央層面則是當時從當時的總統陳水扁以降,到行政院長游錫堃,交通部長林陵三
也許還有當時的經建會主委林信義或研考會主委林嘉誠
因為我也不清楚國發會負責核定捷運規劃的職權,在經建會跟研考會合併前,由哪一方負責?)
但是,如果今天的問題出全出在樑柱太輕,一震就歪的話
那就變成是後來BOT只有一家不符資格的來標導致流標,改回政府自建並將主導權交還台北市政府之後,細部設計階段的事情了
也就是說,責任主要是出在郝市府的捷運局團隊
(但我也想不透為啥只有那段的樑柱特別輕?
畢竟不談別條,光談環狀線的話,其他只用鋼柱沒用RC柱的路段,不也沒出事嗎?
要嘛是那一段有特別在設計層面出問題
要嘛就是真的偷工減料了...但也怪不到柯,是郝市府時代責任比較大
不然就是新北市政府還有什麼沒講清楚,實際上另有原因讓盤式支承撐不住,但不知道為什麼沒講?)
畢竟我也不是土木或結構專業
都計教建築也只會講到形式動線景觀這塊
智慧軌道學程教到樑柱結構的部分也沒有這麼硬核的內容
所以有些東西還是希望您能做釋疑,這要後續要以正視聽才有基礎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