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ono (lono)
2024-05-21 16:07:00文章要看完
不要斷章取義
大夫曰。挾管晏之智者非為廝役之使也。懷陶朱之慮者不居貧困之處。文學能言而不能行
。居下而訕上。 貧而非冨。大言而不從。高厲而
行卑。誹譽訾議以要名采善於當世。夫祿不過秉掘者。不足以言治。家不滿擔石者。不足
以計事。儒皆貧羸。衣冠不完。安知國家之政。縣官之事乎。
何斗辟造陽也。文學曰。夫賤不周智。貧不妨行。顔淵屢空。不為不賢。孔子不容。不為
不聖。必將以貌舉人。以才進士。則太公終身鼓刀。寗戚不離飯
牛矣。古之君子。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時。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惟仁之 。惟義
之行。臨財苟得。見利反義。不義而冨。無名而貴。仁者不為也。
「這段文章是一段對話,反映了大夫和文學對於貧窮與仁義的不同看法。我嘗試用現代語
言解釋對話的主要內容:
大夫認為,有管仲、晏嬰那樣智慧的人不會甘於當下人奴僕,有陰陽家思想的人不會忍受貧
窮。他批評文人學士只會空談而不能踐行,地位低下卻對上位者指手畫腳。貪圖安逸而鄙
視貧窮,說大話卻不身體力行,言行不一,趾高氣揚卻行為卑劣。通過非議別人博取名聲。
大夫認為做官所得薪祿不過是挖土掘地的所得,不足以治理國家;家產不滿擔石之數,不足
以謀劃國事。儒生都是窮困潦倒,衣冠不整,哪裡懂得朝政國事呢?又如何理解開鑿溝渠、
修築陵墓的意義呢?
文學則回應說,地位低賤不妨礙聰明智慧,貧窮不影響品德操行。他以顏回和孔子為例,指
出顏回雖然經常一無所有卻並不妨礙其賢德,孔子雖不被賞識但並不影響其聖賢品格。文
學批評說,如果一定要以容貌選拔人才,以才能選拔讀書人,那麼像姜太公這樣的人就只能
終身鼓刀鑄劍,寧戚也只能終生餵牛了。文學認為古代君子都是以遵循道義立名,修身養性
以等待時機,不因貧窮而改變節操,不因地位低下而更改志向。君子專注於仁義之事,即使
面對誘人財富也能坦然處之,見利益與正義相悖就能回避。不義而獲得財富,沒有名望卻獲
得尊貴,仁者是不會去做的。
總的來說,大夫對學者提出尖銳批評,認為他們虛偽空談、言行不一,又窮困潦倒,不足以議
論國家大事。而文學則從道義角度反駁,認為貧賤不影響智慧品行,以顏回、孔子為例力證
古代聖賢都是專注於仁義修身、不為功名利祿所動搖的。雙方的觀點代表了世俗與理想主
義兩種不同的人生態度。」
你貼的那一段是作者要反駁的論點
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是
「古代聖賢都是專注於仁義修身、不為功名利祿所動搖的」
這些古代聖賢的作為
和
林二十萬
范雲
黃捷
沈伯洋
苗博雅
是完全不一樣的
: 如題
: 小草白粉一群廢物
: 整天在網路上瞎逼逼 跟低能兒一樣
: 2000年前的漢朝就講過了
: 你們這些社會底層了
: 「挾管仲之智者,非為廝役之使也。懷陶朱之慮者,不居貧困之處。文學能言而不能行
,
: 居下而訌上,處貧而非富,大言而不從,高厲而行卑,有譽訾議,以要名採善於當世
。
: 夫祿不過秉握者,不足以言治,家不滿簷石者,不足以計事。儒皆貧羸,衣冠不完,
: 安知國家之政,縣官之事乎?」
: 簡單翻譯:
: 一群魯蛇要是有點智商 能夠搞到這麼窮嗎
: 穿一堆破衣服 領一堆死薪水
: 沒老婆沒小孩 買不起房
: 連自己都顧不好 結果整天議論國家大事
: 小草白粉就是在說你們
: 低能兒連自己都顧不好
: 整天以為自己是一國宰相
: 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