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
台積電亞利桑那廠「4年晶片0產出」 紐時:台灣經驗難複製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40809005074-260410
台積電(2330)全球最大的先進電腦晶片製造商之一,於2020年5月宣布計劃在鳳凰城打
造亞利桑那廠。如今4年過去了,亞利桑那廠仍然未開始產出,《紐約時報》週五(9)專
欄分析,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台灣經驗難以複製,還有工作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矛盾。
台積電亞利桑那廠被美國視為一個重大勝利,不僅能促進美國的先進晶片製造,還能幫助
台積電分散風險踏出島外,考慮到來自中國大陸的地緣政治壓力。台積電承諾向亞利桑那
廠投入650億美元(約新台幣2.1兆),而拜登政府也於今年4月宣布,台積電可將獲得《
晶片法案》資助的66億美元補助金(約新台幣2137億元)。
台灣經驗難複製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曾表示,美國92%的先進晶片來自台灣,而亞利桑
那廠就是為了降低對台依賴性的一個嘗試。
不過很多在地經驗卻難以複製到美國,台灣在政府支持下,打磨出一套極為複雜的製造流
程,有專業工程師和「專業供應商」組成的網絡,然而,要將這些技術和配套經驗複製到
美國沙漠中,這對台積電來說比預期的更具挑戰性。
由數千名工程師和數十年來與供應商建立的關係,在美國台積電必須從零開始建立,最終
反覆推遲了工廠的啟動日期,預計將在2025年上半年開始生產晶片。
工作文化差異
另外還有文化差異,美媒最近的採訪中,一些台積電幹部和主管表示,台灣管理方式與美
國員工之間的文化衝突導致了雙方的矛盾。台積電以嚴格的工作條件聞名,半夜因突發情
況被叫回工作是家常便飯,由於對工作期望的分歧加劇,一些美國員工因此辭職。
亞利桑那廠建廠期間,台積電也派遣美國工程師到台南接受培訓,並與他們的台灣同事一
起工作,近距離觀察台灣廠的工作方式。來自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工程師帕茲(
Jefferson Patz)在2021年剛加入公司後,就前往台南接受了18個月的培訓。
帕茲讚嘆:「天啊,人們真的很努力工作,」這讓他強烈感受到在這個產業中取得成功所
需要付出的努力。然而,這種方式並不適合所有人。一些美國員工也難以適應在台灣長時
間的工作。
未來的人才展望
不過,亞利桑那廠還可能面臨政治問題,前美國總統川普6月時曾對《彭博社》表示台灣
奪走了美國的晶片產業,雖然他沒有點名台積電,但他批評美國政府資助台灣公司在美國
製造晶片。
台積電亞利桑那廠的2200名員工中,約有一半是來自台灣。隨著下一階段廠的建設,將創
造6000個工作崗位,也會逐漸減少台灣員工的比例,增加當地僱用人數。
附近的學院和大學已加強了在電機工程等領域的教學。台積電也透過學徒計劃、實習、研
究項目和招聘會與社區學院和大學合作。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已成為台積電的重要人才來源,工程學院副院長扎霍曼(
Zachary Holman)表示:「該公司為學生資助研究項目,這使得評估和招聘未來員工變得
更加容易,」
一些學院甚至在建設自己的無塵室——這些是半導體工廠中最核心的無塵工作區域。這些
計劃的目的是讓學生熟悉這些高度受控的工作環境,技術人員在這些環境中穿戴無塵衣服
和手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