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網路上對綠營仇恨這麼深的原因是什麼?

作者: SIK3 (Salt-inducible kinase3)   2024-12-19 19:41:45
其實原因很多,有心理上和政策層面的。
當然那30%恨綠營恨透的有不少也是臺灣本土人士,但擠進了國家公務體系的窄門中的,不好一概而論。
但就像棒球比賽所說的,有幾十場比賽就是你贏不了的,有幾十場就是你能贏的,剩下的幾十場是你該爭取的,用在爭取選票上也是類似概念。
—-以下是古早外省權貴痛恨台灣人的源頭,因為這些改革他們沒辦法再享受政策偏袒的高人一等—-所以寧可毀了臺灣
在1992至2008年間,隨著臺灣民主化進程加速,許多被視為**「獨厚外省人」**的福利政策逐步被消減或廢除。這些政策與當時國民黨執政時期對外省族群(特別是隨國民政府遷台的軍公教人員及其眷屬)提供的各類福利有關。隨著本土意識抬頭、政治環境變遷及公平性呼聲增高,以下是幾項主要被檢討、消減或廢除的政策:
1. 軍公教福利待遇縮減
退撫基金改革:外省人中有大量是國民黨政府遷台後的軍公教人員,軍公教福利制度被認為有「優厚」待遇。1990年代後,政府開始改革軍公教的退撫基金與退休金制度,降低福利標準,轉向自給自足的年金制度。
優惠存款利率(18%)逐步取消:
「18%存款優惠」是針對退休軍公教人員的福利措施,提供存款高額利率優惠,曾被視為外省族群受惠的象徵。
1995年起開始討論取消,至2000年代民進黨執政時,逐步進行「凍結」及「改革」,減少特權色彩。
2. 眷村相關政策調整
國宅安置政策改變:
過去為安置外省籍軍眷,政府大力興建「眷村」(軍人及其家屬聚居區),並提供低廉或免費的居住條件。隨著1990年代後政策改變,政府不再興建新的眷村,而是推動**「眷村改建」**,逐步拆除老舊眷村並進行都市重建。
改建過程中,外省族群原有的居住「福利」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市場機制下的安置補償。
3. 教育與升學優惠減少
公費留學制度的檢討:
早期,外省人透過軍公教系統可獲得公費留學的機會,這被視為外省菁英受惠的管道。1990年代後,公費留學制度逐漸改變,改為更公開、公平的競爭機制。
「聯考加分」的爭議與取消:
過去有部分針對軍人子弟的加分政策,使外省族群子弟在升學方面具有相對優勢。隨著教育公平性呼聲增高,這類優惠逐步取消。
4. 軍公教福利品供應制度取消
早期針對軍公教人員的福利品供應制度(例如提供生活必需品的特供福利站)逐步廢除,這一制度在戒嚴時期被認為對外省人較為有利。隨著市場經濟體系成熟,這類特供福利被視為特權而遭檢討。
5. 政治與文化資源的重新分配
國家資源本土化:
例如「國語政策」與「外省文化」主導的教育政策開始鬆動,推動本土語言與文化教育(如台語、客語、原住民語)。
政府資源逐步分配給其他本土族群,外省人過去在國家政治、文化資源上的優勢開始消減。
6. 政治特權與權力逐步縮減
外省菁英長期掌握國民黨與政府要職。隨著1990年代後臺灣民主化,尤其在2000年政黨輪替後,這種權力結構逐漸被打破。外省人在政治與社會資源上的相對優勢被消減。
總結
1992至2008年間,隨著臺灣民主化、本土意識崛起及公平性訴求增強,許多被視為「獨厚外省人」的政策逐步消減或廢除,主要集中在軍公教福利待遇、眷村安置、教育資源及文化政治特權等領域。這些變革象徵了臺灣社會從威權體制轉型為民主體制過程中的資源重新分配與公平化的努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