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文化與教育的轉型正義

作者: vikk33 (陳V)   2025-01-06 20:39:39
※ 來源為FB/推特,則文章標題須為來源名稱。(ex:人名、粉絲團名…etc ) ※
1.轉錄網址︰
※ 請附上有效原文連結或短網址 ※
https://voicettank.org/20241230-3/
2.轉錄來源︰
※ 推特/FB 須為 FB人物名稱、FB粉絲團名稱 ※
※ 轉錄社論請附上完整標題 ※
voicettank
文化與教育的轉型正義
3.轉錄內容︰
※ 請完整轉載原文 請勿修改內文與刪減 ※
從某個角度講,我們這兒所謂的「轉型正義」,只是大家熟知的那個名詞的「衍伸」,或
者說白了,就是借用;但從另一個角度講,我們這兒所謂的「轉型正義」,恰恰好彌補了
這個名詞在原先的概念中被忽略了的地方。
所謂轉型,必然是有兩個「型」,而新的型正在從舊的型「轉」(transition)過來;所
謂正義(justice),用常民的語言,就是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但在「轉型」的時候,
有些舊的正義理當推翻,許多新的正義必須建立;否則,這個型就轉不過來,轉不成功,
因為沒有明確的標準,人們便無所措手足,不知道事情該怎麼做。
轉型正義有兩個基本任務
於是,就有了「轉型正義」(transitioin justice)這個值得大家關注的議題;而在
transition justice這個詞中,transition被當做形容詞用,這表示整個詞要表達的是一
種justice,而不是轉型;但被限制為是和transition相關的justice,而不是泛指人間正
義那樣的哲學問題。
所以,轉型正義基本上有兩個任務:一是要確認在轉型的時候,新的正義和舊的不義到底
應該是怎樣;二是在轉型完成之前,要對舊的不義以新的正義做出補償。前者是思想工作
,要建立論述,展開討論,駁倒似是而非的詭辯;後者是實務工作,要透過具體的做為,
確立新的正義已經或正在落實。
這樣做的目的,也只有兩個:一是要與舊勢力和解,大家共同邁步向前;二是要讓下一代
記取教訓,永不重蹈覆轍。
以上這些言說,有什麼實質的義意?舉例來說,取消「十八趴」的事情,在實務面上,基
本算是完成了,雖然未盡如人意;但很少人知道,這其實是一項「轉型正義」的工作(人
們以為它只包括受難者國賠或拆除銅像)。這是因為,在思想層面上,論辯、說服、傳播
都做的不足;只在「國庫負擔堪憂,利率不該固定」上面做文章,完全不提它是一個「不
義」的制度。而其後果,已經在立法院發酵:舊勢力正在利用席次優勢企圖翻案。
再以教官退出校園為例。人們大致可以感覺,軍人寄身學校不是很妥;但哪裡不妥?似乎
也只是「面子上」不好看而已。很少人想到這是轉型正義的議題,所以到現在為止,教官
一直被「轉型」為冒名的輔導人員,或變裝的警衛(但與校門口的不同,不是對外,而是
對內提供對學生的威懾);但這種轉型,毫無任何「正義」可言,它不但混淆了教育在國
家體制內的獨立性,也模糊了教育的宗旨與方法。
「教育轉型正義」絕不可打模糊戰
所以,檢視並推動實質的教官退出校園,是在思想與價值上,建立教育上的新正義,推翻
隱藏在教育中的舊不義;不用說,這當然就屬於我們正在倡議的「教育轉型正義」。
教育轉型正義,涵蓋的面向既大且深;從制度,到人物,到教育界的日常,幾乎都有亟待
努力之處,只是社會還不曾有所體認。最近體育界的一位知名教練,因為涉及五項霸凌學
生事件而被解聘。他受訪時說:我不適合這個時代了…,顯然他知道、也接受、這是正在
進行中的「轉型」;可惜的是,他沒有意識到這是「正義」問題,只以為是時不我予……
那麼,文化轉型正義又是什麼意思呢?在那個不堪回首的年代,很多有才氣也很成功的作
家都充分地運用了他們的生花妙筆,寫下歌誦蔣介石的詩或文;從今天的角度看來,那些
文詞會讓人感覺胃腸相當不適,因為那不像一個正常人會對當權者說的話。
讓我們就在不勝枚舉中暫舉張曉風為例。在著名的歌頌蔣介石的《黑紗》這本書中,她說
:「車過士林,望見遠山樹木栽成『中正』兩個青色大字,總覺得快樂…」。(頁11);
「他活著的時候,每一刻都『捨生』,都在『死』,因此當他『死』的時候,他都在別人
身上獲得『生』」,〈頁23〉……
我們知道一位偉人死的時候,一般而言,許多別人會因他的犧牲而得生;但說「他死的時
候」,不是別人得生,而是「他在別人身上『得生』」,這就有一點「可怕」──難道別
人都在那一刻變成他、在他死的那一刻,他把別人的生命都據為己有了?
做為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張曉風竟然認為除了耶穌外,還有「人」能「死而復生」?但看
到她把蔣拉抬到聖經的高度,我們就不覺意外了:「……不寫在竹簡上,不鏤在石版上,
而是用一個偉人的一生刻劃成的…蔣中正先生便是這樣一部具體而真實的詮釋信仰的新版
本」。(頁21、22)
然而,對於這樣的「語無倫次」是否「可恥」,張曉風並不是完全沒有感覺;她在《黑紗
》的〈序〉中說:「我愛中國,這件事不可耻。我愛中國人,這件事也不可耻。我愛一個
把自己給了中國的英雄──我為什麼要隱瞞這種愛?」(頁7)
「為什麼當時那麼寫」的內心再探
所以,文化轉型正義可以有一項任務,就是去研究一下張曉風的內心世界:當她大聲問出
「為什麼要隱瞞?」的時候,顯然內心有所掙扎,尤其在前兩句提出兩個「可恥」來對比
的時候。
那麼,是什麼力量讓她忘記這樣的歌功頌德(無論心中懷著怎樣的景仰),對一個文化人
而言,實在是一種羞恥?看看李筱峰在他的《台灣人民所認的蔣介石》的〈序〉中怎麼說
的?他說:「(蔣)曾經是我心目中的那位『偉人』」;事實上,應該有數不盡的台灣人
,都「曾經」和李筱峰一樣;事實上,即使在深藍族群中,到「現在」還敢這樣「歌頌」
那位偉人的,幾乎一個也沒有。那麼,現在的張曉風還會寫當年的那些嗎?為什麼還會、
或為什麼不會了?
「還會寫當年的那些嗎?為什麼還會、或為什麼不會了?」,值得接受這個問題的文化人
,還有很多;好好去問問他們,讓他們有機會跟下一代說說心裡的話,是文化轉型正義必
須要與時間賽跑的、不可錯失的、無可逃避的責任。
以上,我們從轉型正義的基本概念說起,談了在教育和文化兩方面的關切。然而空談無益
,現在,就容我們宣告:從2025年開始,我們願與所有關心的有志之士,共同來扛起這個
責任,把「教育和文化的轉型正義」在台灣放到日程表上來!
4.附註、心得、想法︰
※ 40字心得、備註 ※
其實國教體制
是黨國化可能最深的一塊
也可能是戒嚴餘毒最多最不自知
被縱容到幾乎無須出社會的圈子
只能透過鮮血來洗
※ 「Live」、「新聞」、「轉錄」、「舊聞」及 轉錄他方內容之文章
每日發文數總上限為3篇,自刪與板主刪除,同樣計入額度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