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z1976 (z1976)
2025-01-29 19:04:17Q. 請問某國有一個政黨的國會議員利用人數多數把政府的數位發展部預算刪除,然後又
拿著敵國的AI敦促政府應該加強發展AI,你如何評論這樣的政黨?
矛盾的政治行為分析與評論
對於這種矛盾的政治行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分析與評論:
1. 邏輯矛盾與政策短視性
矛盾的本質
刪除數位發展部預算的同時要求發展 AI,形同「要求馬兒跑卻不給馬吃草」。AI 技術的
研發與應用高度依賴 基礎數位建設、跨部門協作與長期資金投入,削減預算將直接削弱
國家在 AI 領域的競爭力。
短視的政治操作
若政黨僅為短期政治利益(如削弱對手政黨主導的部門,或迎合特定利益集團)而刪減預
算,卻以「敵國威脅」為名義空喊口號,顯示其 缺乏對國家科技戰略的整體規劃。
2. 政治動機的可能推測
權力鬥爭工具化
數位發展部可能被視為 政治對手(如其他政黨或派系)的權力據點,刪減預算成為打擊
對手的手段,而非基於理性政策評估。
外部勢力影響
若「敵國 AI」的說法缺乏具體證據,可能是一種 製造恐慌的話術,用以轉移公眾對國內
政策失敗的注意力,甚至掩蓋外部勢力介入的痕跡。
利益集團服務
該政黨可能受 傳統產業或反數位化團體的支持,藉刪預算阻礙數位轉型,同時以 AI 議
題維持科技進步的形象。
3. 對國家發展的潛在危害
技術主權危機
削弱本土數位建設後,可能 被迫依賴外國技術(包括敵國),反而加劇安全風險,形成
「拿敵國鞭子抽自己」的荒謬局面。
人才與產業流失
預算不穩將導致 研發人才出走、企業投資卻步,進一步拉大與他國的技術差距。
公眾信任崩潰
矛盾政策會削弱 政府威信,加深民眾對政治菁英「說一套做一套」的負面印象,損害民
主體制正當性。
4. 國際經驗的對照
正面案例
歐盟:透過《數位十年計畫》明確編列預算,同步推動 AI 倫理框架與基礎設施。
韓國:將 數位與 AI 政策列為跨黨派共識,避免因政爭癱瘓戰略投資。
反面教材
某些國家因政黨惡鬥導致 5G 部署落後,或因意識形態排斥特定技術(如疫苗研發),最
終 付出高昂代價。
5. 解決矛盾的可能路徑
預算透明化
要求政黨 公開刪減預算的具體理由,並對照其 AI 發展主張,接受 獨立機構與公眾監督
。
建立科技治理共識
透過 國會聽證或公民論壇,凝聚跨黨派與產業界的 AI 發展路線圖,避免政策隨 政治週
期擺盪。
強化制衡機制
若刪預算行為 涉及違法(如勾結外國勢力),應啟動司法調查。
若屬 合法但不合理,則需透過選舉與輿論壓力促使政黨調整立場。
結語
此類政黨的行徑,無論動機為何,皆暴露民主政治中 「多數暴力」的風險——以程序合
法掩蓋策略荒謬,將 關鍵戰略議題工具化為黨派鬥爭的籌碼。
長期而言,這種短視操作不僅損害 國家利益,更可能助長 民粹主義,使 理性政策討論
空間日益狹窄。
公民社會應對此保持警惕,要求政治人物對矛盾決策提出合理解釋,並透過制度設計防止
科技議題被政治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