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因為比較忙碌 加上對辦公室的耳機系統也沒什麼特別不滿
(PC->QB9(Siltech spx-20)-{VDH MC-Gold}->Ha2002(Cardas GR)->L3k)
所以有好一陣子都沒有入手新器材的打算
直到2年前在學弟blog上看到他買了個日本音響雜誌的附錄器材
我就跟著跌下了這個小小的坑
日本目前主要有兩家雜誌會三不五時地提供DAC、AMP甚至線材、喇叭等附錄
一家是老牌雜誌Stereo 他們從好幾年前就開始附錄音響器材 提昇雜誌買氣
另一家是這兩年急起猛追的digifi 某種程度我覺得他們賣附錄週邊才是本業了
======================================================================
[Stereo]
Stereo過去是每年1月號提供DAC或AMP 8月號則提供迷你喇叭套件
因為是雜誌附錄 所以所謂的DAC或AMP其實是個沒衣服穿的裸基板
Stereo第一次推出的AMP是3年前跟日本名廠Luxman合作的擴大機 Lxa-ot1
( http://www.amazon.co.jp/dp/B005VOXG7O )
這個被戲稱為是Luxman唯一10萬日圓以下的產品 當期雜誌售價是¥2,800
以當時0.32以上的匯率 台幣也只要千元以內 加上是Luxman設計的線路
所以掀起了改造風潮 懂電路的改線路、元件 不懂的換op、DIY外殼
從¥100的大創壓克力盒 到貴氣直逼廠機的木製上漆外殼都有人做
(Google "Lxa-ot1"就能找到很多當年DIY的圖片)
隔年Stereo又跟Luxman再次合作 這次推出的是附了耳機座的DAC Lxu-ot2
( http://www.amazon.co.jp/dp/B00A3NZU8G )
基板大小跟前一年的擴大機一樣 所以可以疊起來合體成一台DAC+AMP
我是後來掉坑後才回頭購入這期雜誌 當初售價同樣是¥2,800
Lxu-ot2使用的是許多低階DAC常用的pcm 2704晶片 並有兩個op可供更換
所以我參考網路上的搭配建議 順道從秋月訂了些¥300~¥400區間的op
包含MUSES8820、MUSES8920、LME49860、OPA2604、OPA2277等
不得不說 op在這台機板上的聲音變化是非常明顯而直接的
因應op搭配的不同 聲音可以從冷調快速薄聲一口氣轉為暖糊緩慢厚聲
每晚聽一組搭配入眠 經過一週決定了MUSES8920、LME49860的搭配
解析跟音質明顯較其他組合好 音色也最合乎我自己的喜好
人聲較溫暖有韻的同時 樂器卻不會緩慢過糊 解析也相對有不錯水準
去年Stereo則是推出Lxa-ot1的改版:Lxa-ot3
( http://www.amazon.co.jp/dp/B00G2TTMO8 )
電路設計跟之前一致 主要是改變為弧形走線跟換成音響用電容等
(弧形走線就是印刷線路不是直線 而是弧線 官方說這樣電子傳遞會比較順...)
大概是日幣走跌、產地工資高漲等原因 價格漲到了¥3,800 約正好台幣千元
雖然我沒有Lxa-ot1可供比較 但基本上我蠻喜歡它的聲音表現(以價論聲...)
特別是op換上MUSES01提昇不少 但我不建議換一個比基板貴的op就是了
而且MUSES01在台灣假貨遠比真貨多得多 有些光看上面女王頭就不太一樣
我只是手邊剛好有一顆二手才用...這台聲音基本上就luxman的溫醇美聲走向
因為一直沒外殼也怪怪的 所以去年底趁稍微空閒時
買了2個鋁殼跟旋鈕 並訂製了壓克力前後板 終於將2片基板裝了進去
還能用兩片壓克力夾紙的方式 自己隨時更換面板 ( http://goo.gl/mN9RPZ )
一個殼弄好 台幣大約是1000左右...因為鋁殼買太好就去了600
今年年初的Stereo附錄原本多數人預料是Lxu-ot2改版的新DAC...
結果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 結果推出的是USB noise filter Es-ot4
( http://www.amazon.co.jp/dp/B00P8LLQY0 )
用法就相當於是只能1 in 1 out的usb hub 可以外接電源給usb線使用
但也可以不外接電源 只經過Es-ot4上的雜訊過濾模組降低可能的傳輸雜訊
老實說 這個可玩性比DAC、AMP少了許多 而且¥3,000的售價也頗微妙
有用嗎?
呃...如果你的usb DAC本身沒有外接電源的話 我想改變應該很正面且明顯
就像我接所有的附錄DAC一樣 基本上都是一耳朵聽得出來的
(前端硬體是阿楞供電的RPi (raspberry pi) 如果是接PC端應該改變更明顯)
不過我自己接QB9就無感 事實上之前接usb hub也基本上無感
這邊無感是指在不AB test下 我單獨聽不出來、無法"確定"有何明顯好壞變化
不過如果覺得自己耳朵夠挑 或是懷疑器材還能更上一層樓 嘗試一下也不貴
Stereo這幾年都在8月號附喇叭單體 (http://www.amazon.co.jp/dp/B00K2NNE4O )
同月會另出一本MOOK提供音箱套件 ( http://www.amazon.co.jp/dp/4276962390 )
合起來就是一對喇叭 不過跟耳機版關係較遠 所以簡單說一下結論就好:
1. 組裝簡單 DIY也很有趣 可以自己加木皮或吸音棉 (http://goo.gl/OTVkmR )
2. 附錄的單體主要是fostex或scanspeak等大廠 以價位來說cp很高
但是音箱套件賺~很~大 而且大小受限於MOOK尺寸
3. 往年都是單一全音域喇叭 去年首次出的分音喇叭可能更接近一般人的喜好
有興趣的話 買去年那組比較不會失望
Stereo之前也出過以訊號線、電源線等套件當附錄的MOOK
(訊號線 http://www.amazon.co.jp/dp/4276962323 )
(電源線 http://www.amazon.co.jp/dp/4276962196 )
因為我在家音樂主要是睡前才聽 床頭清一色都是迷你器材
沒有器材用得到這類電源線 所以只有買訊號線回來玩 售價約¥4,000
訊號線用的是oyaide的無屏蔽PCOCC-A單芯銅線身 從各方面來說都算蠻特別的
PCOCC-A因為製程的環保問題 目前已經停產成了絕響
無屏蔽指的是沒有一般線材會有的鋁箔片等金屬隔離層 官方說法是聲音較鮮活
單芯銅也是一般較少見的結構 多數線材多少會混搭不同線徑來調整音色
這條切開就真的是只有正負兩條0.7mm的單芯銅 中間隔著一片塑膠相互旋繞
外面包覆一層宣紙後就是最外層的塑膠被覆了 隨便一把美工刀就能處理
RCA頭是用壓接的方式連接線身 不需要任何焊接動作 只要一把螺絲起子就行
聲音是符合單芯銅特性的直接、乾淨、透明 沒有單芯銅常見的呆滯問題
聲音基本上還不錯 雖然沒什麼明顯味道但也不過不失
不過長期使用下 橡膠線身還蠻容易因為摩擦產生小刮痕 後來套了隔離網
因為是小系統 所以原本每條長1m我只用了20cm 剩下80cm拿去當喇叭線了...
======================================================================
[Digifi]
相較於老牌的Stereo月刊 Digifi是這幾年才出的不定期雜誌
他們的主要合作廠商是Olasonic 一家專精於迷你音響設備的公司
另一方面 我覺得這家出版社比較知道現在的年輕讀者喜好
例如他們的書裡有更多關於附錄的介紹與測試
畢竟多數人是買附錄送雜誌心態 內容也是偏向數位流的相關介紹
不像Stereo總是充滿百萬器材的宣傳頁與及不痛不癢的器材評比
又例如他們必定會另外販售外殼 甚至還分不同價格層級販賣
在滿足讀者需求的同時 順便再名正言順地狠刮一票
我第一本買的音響雜誌附錄 就是2年前出的Digifi No.10 售價是¥3,300
(http://www.amazon.co.jp/dp/4880733059 )
它的附錄是一台具耳機座的迷你DAC基板 跟Lxu-ot2不同的主要點在於
(1)直接使用usb供電 不需另接變壓器
(2)無法更換op調音
聲音與luxman設計的Lxu-ot2相比 比較偏向解析、中性明亮的現代聲
在前端為RPi的前提下 我個人的聲音喜好大致是:
Lxu-ot2(原op) < Digifi No.10 DAC < Lxu-ot2(換op) < Hifiberry DAC+ (咦?)
不過Digifi No.10 DAC比起其他附錄DAC來得更加方便 usb接上就能馬上用
從音色來說 其實我較喜歡Lxu-ot2換完op的聲音
不過RPi搭Hifiberry DAC+的聲音素質還是明顯高了一大截...
隨後 Digifi No.13推出了DAC+AMP基板 這次一樣usb供電就能推3吋喇叭
(http://www.amazon.co.jp/dp/4880733245 )
其實這是Digifi No.7附錄的改版 跟原本就大受好評的前一版主要差別在:
(1)負責穩定供電的大電容從6,800μF增加到了10,000μF
基本上就是靠這顆電容蓄電 才能僅靠usb電源推動小喇叭
(2)部分IC跟電容升級 另外也加了音量調整"按鈕"
這台大概是推桌上型喇叭最簡便的器材之一了 插上usb就能直接上了
聲音雖然是不如luxman設計的Lxa-ot3 但其實意外的乾淨有力帶點韻味
比較明顯的缺點是....要暖機一段時間等電容充足電才會發揮實力
開頭的前20分鐘聲音還蠻虛的 小提琴好像喝醉了的人在拉...
去年開始Digifi展開了連三期的組合套件:DDC->DAC->AMP
(DDC http://www.amazon.co.jp/dp/4880733385 )
(DAC http://www.amazon.co.jp/dp/488073344X )
(AMP http://www.amazon.co.jp/dp/4880733512 )
主打相當微妙的96kHz/24bits high resolution播放
不禁讓我感覺他們是不是玩附錄玩到走火入魔了...
更可怕的是他們另外販賣的各種合體殼 (http://goo.gl/60IYkV )
那個要價¥46,800的巨大四神合體到底是要賣誰啊....
Digifi No.15的DDC我用不到 沒買
Digifi No.16的DAC只吃同軸輸入(但卻可usb供電...)或橋接上面DDC 沒買
不過Digifi No.17的AMP我還是買了 看在它能吃usb電也能外接變壓器這點
接上RPi a+ -> HifiBerry DAC+後 一個阿楞就能獨立供電喇叭系統蠻有趣的
實際測試6000mAh的阿楞大約可以撐20小時 (接RPi b+會再比a+短幾小時)
聲音我覺得不錯了 之前想像不到usb供電能推出這樣飽滿的聲音
但是對我來說 Lxa-ot3(換op)在韻味跟力量上還是更討人喜歡
所以我目前床頭的睡前系統(?)基本上還是:
阿楞 -> Rpi a+ -> HifiBerry DAC+ -> Lxa-ot3 -> 喇叭
Digifi的出版社過去還出過一本包含4條USB的MOOK 售價約¥5,000
(http://www.amazon.co.jp/dp/4880733067/ )
內含4條分屬Zonotone、SUPRA、WIRE WORLD、AIM的長約20cm廠線
很適合拿來比較usb線的差別 當時我跟學弟合買後接Digifi No.10的DAC
用一般耳機 很簡單就能分別指出4條的差異點 (不過接到QB9...又無感了)
剛好我跟他喜好不同 最後我選了SUPRA跟AIM 他選了另兩條帶走
===========================================================
上述這些大概就是我這2年有買過的日本雜誌附錄
因為本體是書 所以都可以由Amazon直送台灣
加上運費、扣掉8%消費稅後 大致上也不會比任何書店、代購貴
雖說都只是附錄 但我聽過的每一台附錄都沒有聽出底噪 轉VR也沒有雜音
畢竟這些附錄雜誌當期都銷量大增 廠商打廣告的同時應該不敢應付了事
事實上 這些附錄的表現也確實大多讓我感覺驚喜
不過因為都是裸基板 對於衝著cp想省錢又想長期使用的人
可能要考量一下殼的問題 因為隨便一個專用殼就是本體1.5倍以上價錢在賣
而且附錄是沒有保固也難賣二手的東西 最好不要當正式器材選購
不過如果是想體驗一下DIY、想驗證換op跟usb線的差異 又不想花大錢的人
可以花點小錢買個動手的經驗與樂趣
...至少我是直接把Stereo附錄當寒暑假作業在做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