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小弟才疏學淺提供一些想法給大家參考
在音樂製作階段使用的EQ,和聽音樂的時候用的EQ,二者用途其實是不一樣的
前者將聲音(狀態A)經過某種調整和修飾
讓同一筆訊號可以在不同的裝置間得到接近的結果(translate),暫時稱為狀態B
而後者,則是將狀態B經過調整,成為我們耳朵聽到的狀態C
在理想狀態下可以把狀態B想成某種相對中性的保存形式
縮小A和C之間的差距讓音樂可以完美的傳遞,當然這指的不是原汁原味的訊號
而是指創作者(或製作人)的概念可以在B得到完整的紀錄
傳遞到聽者聽到的內容C的時候,不會因為不同的播放平台跟這個想法A差太遠(後面會再
提)
先說明一下混音和母帶處理(mastering)的差別
通常多軌錄音錄完以後會得到非常多條軌道的聲音檔案
混音是把這些多條軌道的聲音融合變成一條軌道的過程,通常最終會是立體聲
也就是我們平常聽到的音樂檔案,一條左聲道一條右聲道(當然也有多聲道的情況但音樂
比較少)
EQ在這個階段主要的角色(但不侷限於)是調整不同音軌間的頻率分布或修飾音色
讓不同的聲響可以融合在一起,但這裡跟聽音樂的EQ關係比較不大,暫時先跳過不細談
在完成上面混音,得到一條立體聲音軌以後就會進入母帶處理
這時候處理的就是一條帶有所有聲音的立體聲軌道了,換言之所有的處理都會套用到全部
的聲音上面
母帶處理有點像是創作完成以後的最後一道拋光手續,EQ最常見的應用有2+1
(動態處理先略過不談)
1. 解決混音後尚存在的問題,例如
a. 300-500Hz可能需要衰減0.5dB,讓整首歌聽起來不會有一點點悶悶的
b. 鈸類可能混得太亮了,10-15kHz可能需要衰減0.5dB
2. 調整整體的頻率分布,讓母帶符合該類型音樂的特性,例如
R&B和電子音樂可能都有比較強的低頻,200Hz以下可能就會有些許boost
3. 如果是類似CD一次要釋出超過一首的情況,還會平衡不同歌曲間的頻率分布和動態
到這裡為止才是我們會在耳機內聽到的音樂,所以EQ在整個產製過程中已經用了不知道多
少次了
這個事實當然會與"想要聽到原音"的動機衝突,但當我們使用麥克風錄下聲音的時候
其實本身就是失真的取樣,跟耳朵在現場聽到的聲音是不同的
EQ則是做為一種修飾的工具,讓錄到的聲音聽起來可以悅耳
至於怎麼用則取決於不同的音樂類型,有時候會天差地遠,上面講的主要是流行樂和搖滾
的作法
古典和爵士通常不太做大幅度的調整,EQ比較會用來解決錄音階段沒解決的問題
以上是針對原po提到對製作音樂的人來說,為什麼不使用EQ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事實上大家在流行樂中聽到的人聲,幾乎都是在適當錄音後
cut掉100Hz以下,然後100-300Hz也有衰減的結果,否則聽起來會很厚很悶,曲線可能類
似這樣
http://imgur.com/EY4qGRw
回到聽音樂要不要用EQ?我個人沒有在用,但我也覺得用也不是件壞事,好聽就好
因為從DAC到耳擴到耳機的響應頻率都不是平坦的,甚至是人耳對不同頻率的響應也不是
平均的
所以對於追求完美頻率響應的聲音難度實在是太高
再者,響應平坦真的很難聽啊!!!!聽起來超呆板死氣沈沈的
附上我在處理聲音的時候使用的外掛,它利用取樣EQ的方式把耳機的響應頻率拉到盡可能
平坦
耳機原本的頻率響應是深藍色,套用的校正曲線是藍綠色,校正後的結果是紫色
AKG K712 Pro
http://imgur.com/1X43Dta
和Beyerdynamic DT770 Pro 250Ohm
http://imgur.com/McebYdv
可以看到就連大家覺得相對中性的K712也距離平坦很遠(10kHz附近boost多達6dB)
而DT770 Pro 250Ohm在該頻率段的染色甚至更多,但說真的沒這些調音會很難聽...Orz
這二支耳機都是該廠產來給聲音工業使用的耳機,K712甚至標榜mastering grade
他們也都有某種程度上的染色而不是完全平坦
(當然製作工具的響應是否該平坦是另外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我覺得這二支耳機都有達
到該有的水準)
所以聽音樂的時候覺得掛上EQ好聽就掛吧!
音樂這件事沒有對錯,好聽開心就好了!
最後補上前陣子寫的一篇文
一家軟體廠商做了線上展示母帶處理EQ的網站,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去玩玩看
http://goo.gl/qPA3rt
以上跟大家分享,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