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 言 │
└─────────┘
大家好,在找T90j的器材跌跌撞撞直至現在也是好一陣子了。
這次厚顏無恥地透過S大連絡到Ang大借來了他的Soekris Dam1021與它愉快的朋友們。
該怎麼說呢。
根本素質嚇一跳時間。
雖然這麼說比較媚俗些。
但為了比較讓大家能快速理解想傳達這其中的正晶程度。
大概就是這四台機器都非常便宜,
尚未仔細調音單純組出來讓它工作穩定的聲音......
但都可以打一堆五萬元以下的廠機滿頭包。
尤其Beta22,認真調教換個炫砲機殼擺在店裡說這台十幾萬我絕對會相信。
個人認為若您是讀電子相關科系或是商專出身所學領域與此有關。
把錢省下來,多花點時間把這些機器做一做吧。
絕對絕對絕對絕對絕對不會失望的。
比絕對無敵雷神王還要絕對的那種絕對。不開玩笑。
尤其是Dam1021,打的QB9 DSD都快要哭了。
總之開頭先精神喊話。
~珍惜生命,遠離T90~ 耳機騎士村新手關心您。
但是T1我是絕對不會買的。
大概啦。
由於對DIY世界一知半解,再勞煩版友/先進們補充。
我會再將文章修改整全的,感謝。
(也能讓我偷偷蹭學才是重點。)
┌─────────┐
│ 目 次 │
└─────────┘
┌【 前 言 】 ─ p.1
│
├【 測試器材 】 ─ p.4
│
├【 測試曲目 】 ─ p.5
│
├【 簡易比較 】 ─ p.19
│
├【 Dynalo 】 ─ p.22
│
├【 KSA -5 】 ─ p.31
│
└【 Beta22 】 ─ p.36
┌──────────┐
│ 測試器材 │
└──────────┘
┌┬ Cooper IG8300
││
││
││
│└ PC ( PS Audio Perfect Wave AC3 2.0m )
│ ( EVGA SuperNova 750 G2 )
│ ( Bplus PP2U-E USB )
│
│ ↓ WireWorld Platinum Starlight 6 2.0m
│
├─ Ayre QB-9 DSD ( Kharma R-2A )
│
│ ↓ Atlas Equator MK III 6N OFC 1.5m
│
└─ Dynalo / KSA-5 Klone / Beta22 ( Kharma MR-1A )
↓ Furutech F-63G
Beyerdynamic T90j / DT770 Edition (250ohm)
┌──────────┐
│ 測試曲目 │
└──────────┘
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 (1959)
Felix Ayo/ I Musici
Concerto No. 1 In E (La Primavera/ Spring) RV269 (Op. 8 No. 1): III. Allegro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L'estate/ Summer) RV315 (Op. 8 No. 2): I. Allegro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L'estate/ Summer) RV315 (Op. 8 No. 2): III. Presto
Concerto No. 3 In F (L'autunno/ Autumn) RV293 (Op. 8 No. 3): II. Adagio Molto
https://youtu.be/DO_oNhoPYaw
沒什麼好說的。
個人目前最喜歡聽的古典專輯。END。
其次大概就是David Oistrakh的Debussy - Clair de lune。
The Super Audio Collection Volume 6 - (2012)
Various Artists
The Four Seasons -
Violin Concerto in F minor, Op. 8, No 4, RV. 297, 'L'Inverno' (Winter) -
I. Allegro con molto
記得是去年聖誕節Linn期下的線上音樂平台所釋放的免費專輯中的曲目。
對喜好弦樂與目前古典中最愛聽四季的我,能有這首曲子收錄其中非常開心。
在我的認知中,
四季應該算是小提琴家想傳達自己才華與意念上的指標曲目。
導致四季中關於小提琴的什麼特別花招都能聽見。
不過這些作品中其實最對我胃口的就是Felix Ayo與I Musici在1959年所錄下的版本,
以及Amandine Beyer與ZZT於2013錄下的版本。
但Linn所釋出的這版本所蘊含堆疊的思緒與細膩樸實卻同樣令我印象深刻。
當然,也是自己必聽的曲目之一。
The Keith Concert - (1975)
Keith Jarrett & Charlie Haden
Keith, January 24, 1975 Part I
https://youtu.be/eKNQSSNNag8
當時T90j開封後run機的前50小時只撥這一張。
實際上我對於Keith Jarrett認識相當地淺。
單純只是公司的前輩無意間發現了我喜歡聆聽與接觸嚐試不同類型音樂下所推薦的。
實際上也真的蠻符合我的胃口。
無論如何。
當需要聆聽鋼琴的聲音表現如何時,我就會拿出這一張專輯出來。
LED ZEPPELIN IV - (1971)
LED ZEPPELIN
Stairway to Heaven
https://youtu.be/oW_7XBrDBAA
搖滾界神曲。
我真的無法想像喜好聽搖滾樂的人沒有聽過這首曲子。
當中雙頸電吉他Solo橋段能拿來仔細聆聽80Hz-5KHz間的表現,
又能提升頻測器材時的樂趣,百聽不厭。
電吉他的Solo當中我除了獨愛這首外還相當喜愛Jimi Hendrix 彈奏的Voodoo Child。
https://youtu.be/IZBlqcbpmxY
Nevermind - (1991)
Nirvana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https://youtu.be/hTWKbfoikeg
於探索音樂的發展歷程脈絡時必然會聽到的曲目。
謠傳現場演出時總會被Kurt Cobain刻意搞破壞。
個人習慣用這首與Muse的New Born去聆聽搖滾類型的平衡感、貝斯與鼓的形體。
聲音的表現上要夠髒才聽得爽快,但又不能太髒讓一切都糊散無力或鬱悶。
對認識器材的中低頻與控制力相當方便。
The Smashing Pumpkins - (2011)
Siamese Dream
Cherub Rock
https://youtu.be/q-KE9lvU810
這張專輯和Cobain與他的快樂夥伴所錄製的Nevermind將Cherub / Alternative類型的音樂推上巔峰成為了世代齒輪。
這一張使碎南瓜從Grunge蛻變為Alternative的專輯,再夾帶點迷幻的味道完全是我的菜。
基本上算是這幾個月以來自己日常生活常聽的搖滾曲目其一。
實際發行年份是1993年,我持有的則是2011年的精選再版
可惜現在和我同輩的世代已經很少人知道Smashing Pumpkins這樂團了。
甚至有人連Nirvana都不知道。甚是可惜。
順帶一提最近Queens of the Stone Age的Rated R (2000)則是聆聽比重最多的搖滾專輯。
不自覺又聽了整張專輯一回。
The Dark Knight OST - (2008)
Hans Zimmer
Aggressive Expansion
https://youtu.be/oI_mDPIj4IA
身為新手的我最常聽的OST就兩張,其一是(500) Days of Summer不知不覺就會聽完整張,其二就是想轟腦時必聽的The Dark Knight OST。
此曲目會特別去聽前奏當中的電子音與低頻當中的鋪陳,我認為若器材沒能把聲音推開,則聽起來壓縮鬱悶不夠寬鬆。
低頻太多則會使得聲音拖泥帶水只有轟耳而苦無層次感。
此外,電子音的虛假與否與會不會刮噪一併聽聽看對錄音的包容度如何。
音響論壇劉漢盛選曲 - 2012 TAA 22屆國際Hi-End音響展Blu-spec CD - (2012)
Various Artists
Holst : From Above
戰神最愛的行星組曲。
發現拿來測動態、音場、樂器音色與形體、結像、定位感等等多方面都很優秀的曲子。
戰神不愧是戰神。
人不在電腦位子上還能戰別人測試用曲目太睏。哎呀笑嘻嘻。
聽聲音在唱歌 - (2016)
Various Artists
The Invisible
Maria And Bobone
Songs From Within
皆採用為CD1的音軌,
同樣保留了劉老師採用的幾個大原則:
「富含聆聽樂趣」、「能忠實反映器材現有能力」的曲子。
在Maria And Bobone當中,
前30秒我會拿來聽女聲高頻延伸、透明感與空氣感。
並且拿來判斷聲音是否輕靈脫俗。
此外要是聲音控制力不夠好或不夠穩定的話。
一開始發聲唱上去的時候,那一段的強弱漸層會死板或有毛邊,
甚至是過度飽滿或尾韻過拖遮蓋掉汎音。
The Invisible則開頭能刻意去聽對於極細碎的聲音處理是否高明細緻,
以及充滿金屬色澤的狀況下會不會過度刮耳?
還是依然能耐聽、寬鬆保留美好的汎音與空氣感?
Songs From Within在這裡我會拿來聽中低頻的質理感。
以及女伶開口唱歌時會有龐大的空間資訊,
同時能頻測聲音的弱音音韻的鋪陳堆疊,以及器材是否過度「匠氣」。
The Best Of Radiohead - (2008)
Radiohead
No Surprises
https://youtu.be/u5CVsCnxyXg
個人拿來頻測另類搖滾時必聽的一首,另外一首則是The xx - Island,
透過這一首大多也能推估在迷幻、英倫類的音樂表現如何。
同時若器材對錄音的容忍度不高或本身素質太糟的話,
整體聲音容易平薄而噪。
Harry Patch (In Memory Of) - (2009)
Radiohead
Harry Patch (In Memory Of)
https://youtu.be/oJ2ELVsz2Yk
這首跳過。BJ4兒──
AMOK - (2013)
Atoms For Peace
Default
https://youtu.be/yxWBd840E9g
繼Blur主唱Damon Albarn之於Gorillaz後,
又一個正事不幹副團卻玩的有聲有色的代表之一。
(至少對我是如此)
能讓我這個最討厭電電子類的人也只有Thom Yorke和Dan Snaith能打個擦邊球了。
Crossing Field - (2012)
LiSA
Crossing Field
https://youtu.be/KId6eunoiWk
大師最討厭的大眼萌萌歌其一,
這首歌錄音超爛,T90撥起來齒音亂噴、銅鈸又薄,
低頻下潛又淺,貝斯手弄個不好也會整個人間蒸發。
根本達到傳奇貝斯手的最高境界──「人不在舞台上也沒人發現」。
拿來測錄音包容性也只是剛好而已。睏。
旅の途中 Single, Maxi - (2008)
清浦夏実
旅の途中
大眼萌萌歌其二。
間奏中偷偷埋藏了一小段馬車移動的聲音在裡面。
有些器材不一定能夠聽見。
Adele - (2008)
19
Daydreamer
應該不用太多做解釋的一首。
測空氣感、形體,中低頻共振與質理、中高頻延伸與女聲。
Chaos and the Calm (Deluxe Version) - (2015)
James Bay
Hold Back The River
https://youtu.be/mqiH0ZSkM9I
類似Daydreamer的男聲版本。
測空氣感、形體,中低頻共振與質理、中高頻延伸與男聲。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 Lovenskiold: La Sylphide - (2009)
Andre Previn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The Nutcracker - Ballet In Two Acts Op. 71, Act I: March
小時候聽愛樂電台時總是那首──
於腦海中「啊啊啊頭好痛想不起來了」叫不出名字的曲目。
怎麼說都算是自己的啟蒙曲目。
拿來測大動態、音場、樂器定位與結像感以及分離度優劣。
Carmen (Highlights) - (1963)
Herbert von Karajan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Prelude
https://youtu.be/-zOsO5hs-BY
持有的是RCA紅標版本。也是我接觸歌劇類的第一張專輯。
作用如同胡桃鉗。
拿來測大動態、音場、樂器定位與結像感以及分離度優劣。
Dr. Chesky's Sensational, Fantastic, and Simply Amazing Binaural Sound Show!
Dr. Chesky
Dr. Chesky Right Channel Identification Test
Dr. Chesky Left Channel Identification Test
Dr. Chesky Edgar the Barber
Dr. Chesky Dr. Chesky's Shave
當初買T90j時拜耳附在裡面的CD。
只能說超級實用。大力推薦。
個人認為要是常測試器材的話,應當要弄一張來。
不但有左右聲道音場辨別測試。
還能在另外兩個剪頭髮的音軌中
檢測現有系統中的橫向音場、縱與深的表現如何。
同時也能測試發聲點的遠或近。
配合劉漢盛老師的精選測試CD,
就能很清楚地知道系統的現有實力了。
快去買一張!
┌─────────┐
│ 簡易比較 │
└─────────┘
當中若用紅色箭頭則代表我認為差距算是大的。
綠色箭頭則是小有差距,白色則是差距甚小。
耐 聽 : Beta22 > Dynalo > Ksa-5
汎 音 : KSA-5 > Dynalo = Beta22
殘 響 : Beta22 > KSA-5 > Dynalo
音 場 : Beta22 > KSA-5 > Dynalo
細 節 : Beta22 > KSA-5 > Dynalo
氣 韻 : Dynalo > Beta22 > KSA-5
透 明 感: Dynalo = Beta22 > KSA-5
寬 鬆 度: Beta22 > Dynalo > KSA-5
活 潑 度: KSA-5 > Dynalo > Beta22
細 膩 度: Dynalo > Beta22 > KSA-5
形 體 感: Beta22 > KSA-5 > Dynalo
結 像 感: Beta22 > KSA-5 > Dynalo
定 位 感: Beta22 > KSA-5 > Dynalo
動態範圍: KSA-5 > Beta22 = Dynalo
強弱音形成的層次感:Beta22 > Ksa-5 > Dynalo
三者都相當耐聽。
三頻比重與寧靜度比較好調整/控制,姑且不計。
同樣地三頻也能透過施工者的手藝與焊錫、採料等等有所改變。
只能提供一個「想像的材料」。
有些項目其實三者差異相當地小,可能有受到測試環境影響。
所以請稍微保留態度去看視它。
畢竟我的壁插、排插只是新手套裝,也沒做什麼電源處理。
應該還離榨出它們所有性能有段距離。
內文中有時比對對象為印象當中的ECBA和萊曼。
┌─────────┐
│ Dynalo │
└─────────┘
四季的冬季Allegro con molto開頭時有一段鋪陳,
那最細微的聲音的時氣韻(Nuance)不夠豐沛。
(110Hz至150Hz當中有一定程度的凹陷,使得形體少了幾分說服力)
仔細聆聽形體結像時,會發現琴體的邊緣略有些朦朧。
並且琴身共振感會些微細節隱沒在背景之中。
不過並不到因此鬆散與形體瓦解的地步。
(結像感並不會非常浮凸,有點像是極輕微的散光一般?)
於此同時聽起來彷彿每一把弓弦馬毛發出的聲色能劃分各自的身影。
使得聽起來相當地「舒適」,反過來說與「解析」兩字掛不上邊。
在這裡會特意採用不夠「豐沛」來描述,
是因為它並不是「如同消失」這樣的硬傷,
反而更像是表現上『選擇』。
換料子我想應該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以Ang大表示除了電阻採用IRC RN06外沒有特意挑料的話,
個人是偏好這個線路的聲音走向本來大抵如此。
就算前方使用R2R架構的DAM1021這枝末細節與定位較出色的DAC時,
依舊是這樣子的情形。
調性來說算是有對到我的胃口,
倘若細節量再多些,下潛更大更無話可說。
雖對這台氣韻與細節量稍有微詞也別誤會這是一台細節空洞的擴大機,
實際上在旅の途中當中馬蹄聲其實還算是清楚的。
動態範圍只能說一般
約高萊曼原廠一階、比ECBA低兩階,不會令人印象深刻的檔次。
汎音比恰到好處再略微少一些,
雖這麼說但背景相當地黑且乾淨,
每一次描繪發聲相當精準不使畫布被弄髒。
使聆聽時不會令你覺得缺乏汎音的地步。
※這台擴大機殘響明顯比汎音多一些,聽起來並不會淡然無味。
有這樣推敲是由於個人前端是QB9配Khrama R-2A的關係。
而擴大機上的則是MR-1A,
反推原本機子的汎音的多寡應是略少才對。
不。或許說汎音收的稍快而非少。
(久聽下來比較偏向這種感覺。)
像是滑順地飛上去,高度沒有令你暗一塊或砍頭的減損感,
但掉下來速度稍快。
這裡要強調我很喜歡汎音漫天,
所以有人若有幸真正聽到這台機器時,
應當會認為如此的量才『符合現實』樂器泛音量。
實際上和聽現場時的經驗也是相去不遠。
延伸高、戴著稍粗的質理感滑順而收的稍快的汎音。
(這是不是現場場地造成聲音略乾就不得而知了。)
定位算不錯不過不夠精準。
同一個發聲物體橫向移動至麥克風時形體感不會漂移。
聲音的深度只有約略拉出一些些,沒什麼縱感。
說得更詳細一點,
大概能聽出唱歌的人是有個高度的,
而麥克風收音處也是遠離地板的狀態,
90公尺聽起來差不多是從3/4手臂處(7分袖)處傳出。
另外兩台也沒能有如此表現。
但這非Dynalo本身的定位感比較好。
雖然發聲點與他者並無太大差距,
然而它透出了大量的空氣感。
使得你比較容易『說服』自己「那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聲音」。
同時在音場聽得到不斷迴繞的廳堂音,
然而混雜著大量空氣感使得很難描繪清楚那是怎麼樣的空間,
只能知道「錄音現場應該是很大的空間」。
實際上清醒一點會發現Dynalo能推出的音場範圍真的不算大。
所謂「理當」、「說服」、「應該」都只是錯覺。
不會令你聯想開闊或溢散這兩個字眼。
在空間感極度地舒適下,
我想音場該被稱為「蓬鬆」。
而邊緣比較符合的字眼應該是「隱沒」。
回到最前頭的提琴形體感,
中低頻的細節(質)個人認為調音上還差了一口氣。
中高頻與高頻相較下細節明顯多些。
(例如弦的馬毛、銅鈸的質理感。)
中提琴、小提琴聲音與彈跳中的吉他弦音沒有很豐滿的緣故,
綜合上開這兩個因素推斷為100Hz~400Hz這一段頻率的細節描繪還不夠多。
20-50Hz這一段音色個人覺得略悶了一些,
要是能潤飾一下的話鋼琴與貝斯都能變的亮麗而生動富有活力吧?
從走路中Dr.Chusky也能聽見,
形體感的描繪大多是在「鞋底的膠感」與「嘎茲作響的木地版」
以及不斷嘮叨著的嘴。
不知道把上述兩段補上來細節會不會比較多些。
在Aggressive Expansion這曲目中也會發現低頻相當地緊繃
低頻量也並不豐沛 (亦沒有什麼包圍感),
雖有懷疑過是錄音的問題但在ECBA上同一首歌是有包圍感的。
層次感較少,只有很表面地「一層」的聲音。
沒有該凝聚的「重量感」。好像快要破掉的氣球一樣。
基本上這一段也是上述頻率帶影響到的地方。
懷疑也是下潛沒有舒張開來,
導致這些細節被「濃縮」在一起以至於變成「一層」。
於此處在氣韻上可能有一些凹陷使得樂器少了一部份去增色形體感。
另一部分則是快節奏讓場面容易匯聚而緊繃。
在T90本身於低頻就有所缺陷的耳機上更明顯。
但在聽慢節奏的曲目時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
反會有一種巧妙的韻味出現。
例如聽Vivaldi 'The Four Seasons (Summer)' - Allegro Non Molto時,
會發現細節與密度會停留在殘響能觸及最末端的地方匯集,
像盡力維持著表面張力一樣匯聚於那個邊緣,
此時的殘響聽起來會相當醉人,
並且此處輔佐著的汎音會帶來一種錯覺。
讓你有種「汎音在表面張力即將瓦解時滲透了出來」。
這當下感受到的透明感與空氣感也是最強烈的時刻。
我認為這是整台機器當中最無可取代的美。
無論是KSA-5或BETA22都沒有這樣的美感。
總結一下,那麼Dynalo聽起來是像怎麼樣的一台機器呢?
各類音樂都表現的不算太差,聲底被我歸類偏向雜食。
若聽爵士、女伶、迷幻、後搖、弦樂等習於鋪陳醞釀的音樂會更棒。
中高頻雖有齒音但不會惱人。
出自Ang大的Dynalo聽起來三頻比較重視中頻的質理其次高頻最後低頻。
聲底聽起來細膩、細緻;
同時每一絲音符溫和、柔順,情緒鋪陳的強弱聯貫性相當地好。
背景相當寧靜遠比萊曼寧靜,
在氣韻和細節的呈現上有抓到使音樂表現完整的平衡點。
底噪的顆粒感三台中最細,所以不太會去注意它。
聲音略帶暗悶,但這問題絕對可以透過銲錫改變,完全不用擔心。
缺點來說結像感略糊
但不打緊,是不會令你糾結在上面打擾聽音樂的程度。
動態並不是特別優異的強項,但足夠應付一般需求。
(於此項ksa-5搶眼太多。)
聽稍微澎湃的原聲帶如Aggressive Expansion時會缺乏點沉重結實的低頻。
適合:
想輕鬆自在聽音樂、聽細膩的情緒意念、去認識享受音樂、口味太雜的你。
整體來說若以耳機的聲底去想像聲音的話,
聲底有點類似OPPO PM-3。
由於蠻雜食的,聲音應該搭什麼耳機都不會太差。
細膩的會更細膩,活潑的耳機搭配上去也不會變失去獨特個性的過動兒。
此外,缺乏細緻聲音的Grado我想可以試試看搭配Dynalo。
應該會有不確的結果
神馬!?你說動態和音場還不夠?
侯! 你壞壞!! 911老師有講都沒在聽!
看來小壞壞該轉職成二聲道戰士囉。
┌────────┐
│ KSA-5 │
└────────┘
底噪比萊曼原廠擴小些。但沒有其他兩台安靜。
速度明顯略快。
聲音極端活潑明快。
人聲帶點略暖中帶些透明感,但空氣感則是Dynalo略多些,
中低頻相當近。
聽起流行、搖滾這類──
「人聲相對近且利用貝斯與吉他這類挑起呢喃與嘶吼的歌曲」相當爽快。
(例如Smells Like Teen Spirit)
電吉他上的刮騷感絕對是三台中最痛快的。
90公尺聽起來差不多是從短袖的袖邊(上臂一半左右)處傳出。
發聲處最近的地方比BETA22再遠一些些,
且發聲極近處的解析再好一些。
能夠清楚了解那是隔一個麥克風的聲音,
無論是Dr.Chesky專輯、Karma police或在Hold Back The River中都是。
不過從Hold Back The River、Songs From Within、The Invisible發現;
樂器的質理感略為光滑、單薄。
判斷細微的氣韻、極細微的細節相較於Dynalo少些。
管樂中推斷調音稍微暗悶那麼一些,
這讓銅鈸聲音較不鋒利(光澤黯淡)。
弦樂聽起來也就沒Dynalo那般迷人。
使得鋼琴的聲音上聲音相當厚,
大多都是琴鍵象牙滑塊的聲音,沒什麼輕靈感。
沉、脆這兩個表現交替。
女聲延伸亦不算長,尾韻較少,並不會令人聯想到「通透」兩字。
(但還是有些透明感的,延伸也沒有少到沒有韻味)
雖高頻比起其他兩台要難以爆炸。
若調音上將暗悶去掉,齒音問題應該會是三台中最難受的。
不過要是碰到爛錄音齒音爆了就是爆了,
聲底活潑的關係反而比另外兩台難受。
大概是12kHz、13kHz、14.5kHz這幾段吧? 相當難受。
音場略大,包圍感強。
樂器的形體感相當完整(不過聽起來有點『矮』)。
低頻帶點蓬鬆感相當舒服,這將鼓的空氣感帶了出來。
要強調的是三頻當中的細節表現相當「整體平衡」。
動態範圍為三台中最大。
聽Aggressive Expansion由於殘響(嗡)很多,在聽大場面時會有種暢快感。
殘響比較像細緻的泡沫,並且消散的比較快。
如能加強低頻細節與下潛推斷可以聽到比ECBA痛快的Aggressive Expansion。
目前的狀況單就以這兩項而言已經離ECBA不遠了。
聲音個人則認為不夠細緻,
容易力道全或無,缺乏情緒上的層層鋪陳。
換言之在聲音的由弱到強當中的光譜層次是較短的。
在這個地方Beta22與Dynalo都很優秀。
打比方來說銅鈸當中獨有的迴盪感細節不夠多,變化流於單薄。
聽稍微澎湃如Aggressive Expansion低頻亦缺乏一些變化與細緻漣漪。
不太清楚是否氣韻缺乏就是造成Ksa-5樂器乍聽下分離度較開的原因。
低頻要提及的另一點是在搖滾當中會覺得低頻的「芯」,
即是力道該扎實的地方稍微「空」虛了些。
雖說這點對Atoms For Peace這類帶點迷幻味的歌來說倒不是什麼大問題。
(如果沒那麼用力死命地挑缺點或許也沒能發覺吧。)
總結一下,那麼ksa-5聽起來是像怎麼樣的一台機器呢?
聲音聽上去比較有現代HIFI的味道。
中低頻近、聲音完整度高,橫向包圍感好。
適合拿來聽流行、搖滾、英倫等等以人聲為主導路線的樂曲。
缺點的話是由於太過活潑,在太多樂器類型時會覺得過度躁動。
The Invisible就是一例。
聽木星組曲時還是覺得樂器有些疊合,
還是拿來聽小編制或流行搖滾不斷整天爽快就好。
動態範圍是強項,
適合以流行、搖滾偶爾聽聽原聲帶甚至喜好略帶鞭撻、激昂聲音的朋友。
這台機器活潑地的氛圍像是T90,
想來搭配森海或是T1這樣聲音較理性的聲音來說應相當地討人喜愛。
┌─────────┐
│ Beta22 │
└─────────┘
關於Beta22直接先講結論:
三台擴大機當中最能反應錄音現場的擴大機。
若愛好耳機走平衡或是音場狂天天音場掛嘴邊的話…。
不做這台你就不是人。
若同時又愛說「正確的聲音」這個口號,
持有的耳機又是HD800走平衡你還會DIY又不做的話。
我還不用烙鐵一定ipad熱焊錫把你家鑰匙孔堵死來警世啊?
撥Carmen時的銅鈸,
真心覺得:
「總算以前到現在為止聽的器材中難得聽到個正常銅鈸且聲音又不是血滴子般刺刺刺。」
管樂類也同樣地保有金屬輝度且有每一息一吐都能清楚感受到金屬一波波地震動。
仿若能透過超高速攝影般清楚地看到漣漪陣陣襲來。
低頻雖然調音上有點太多/拖,
不過明顯與其他兩個擴不同的是,
鼓中心的下沉重量是有的。
由Rolling In The Deep、Smells Like Teen Spirit、Songs From Within當中,
推斷60Hz~100Hz這一段比較多些。
殘響相較其他兩台更蓬鬆且相當富含彈性,
像彈力球有一個Q彈的外殼當中混雜著不斷繚繞的煙霧。
(不過聲音是木頭撕裂般的聲音)
讓琴體間震動與韌性聽起來相當暢快凌厲。
甚至感覺汎音也隨之在顫抖。
以往的擴大機中聆聽The Four Seasons,
Concerto No. 3 In F (L'autunno/ Autumn) RV293 (Op. 8 No. 3): II. Adagio Molto
這首曲子時,都會覺得汎音抖動的不自然甚至是死板、過於平鋪直述。
Beta22的汎音與共振之間的連接是「聯繫」一體。
要注意這裡的描述是『聯繫』而非用「聯貫」,
像是輕輕地托起各自的手腕輔著彼此,
提琴的整個形體的質理感也因此得到良好的支撐與輔佐。
雖這麼說,若是2.5K以上至近7.5K之間頻段加強一些些的話,
古典樂應該聽起來會更發生動且有股吸引人的魔力。
相對於令人印象深刻這兩處,
反而在Virtual Insanity和Cossing field中的2kHz至2.5 kHz處需要加強,
貝斯的撥弦聲不是很清楚,彈跳感也不夠。
無論怎麼說,
運用強弱音所營造的層次感都相當地好,樂器分離感更是沒什麼好說。
於The Invisible這首曲子前頭有些細碎的聲音清楚地表現了出來,
而非破碎般的聲音。
分離感要是機內採用銀線的話相信結果會更誇張。
定位感三台中最為精準。不會過近也不會過遠。
在Dr. Chesky Edgar the Barber當中,並不會覺得自己的頭髮被剪了。
可以感受到那是「刻意錄出來」的,不會擔心自己的耳朵要被剪到了。
音場特大且自然。算開闊型,但音場邊緣不會自然溢散。
發聲點比較近,
錄音中90公尺的發聲點大約是在手軸處。
不過大量的廳堂音與良好的定位會讓你覺得:
「那的確是從比那更加更加遙遠的地方傳來的聲音」。
並不會因為發聲點淺就覺得那是捏造出來的。
可惜地是並沒有什麼包圍感,在縱與深上也算蠻吃虧的。
雖然耳機就別學喇叭談啥縱與深了(下略)。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我自己的線材等級太低,
不夠拉出我認為足夠能稱上是縱深的東西。
三頻的聲音相當地也豐沛飽滿。
(但在低頻調音上太多有時候放過頭,要調一些回來。)
寫到這裡想說既然低頻那麼多就乾脆聽了一下。
Scott Pilgrim VS The World當中的We are sex Bob-omb Intro,
就又不小心把壞小子史考特又看了一輪。
真有你的。史考特。
每次都拖我台錢。
總之好不好聽? 老實說媽呀還真好聽。
雖然聲音的「個性」沒有那麼強烈,少了一些「任性」般的東西。
(意指Rudistor、Ayre那樣的任性般的聲音。)
但確確實時地存在著「趣味」、「風味」的什麼在聲音裡面。
要是在耳機探索的路上你最喜歡說的字眼是「正確的聲音」和「高傳真」的話,
這台絕對就是你的菜沒錯。
不過它並不會相較SPL那樣地冷峻嚴謹理性,
而是約略往ECBA端靠攏,取一個中間值。
同時這台擴大機又並沒有以往正確版友稱為擁有「最正確般」的
「正確」聽錄音專用「指定正確」機的調性。
如SPL、黑龍、HUGO系、BHA-1那般冷峻不好親近。
反倒是在詮釋錄音與聆聽的樂曲與耐聽、聆聽樂趣這幾個光譜中取得適當巧妙的平衡。
(老實說我完全不知道到底怎麼樣才是正確的聲音,所以別來問我。)
它是相當溫和且表現力驚人的耳擴,
甚至那股感受讓我有些聯結到了R2R架構的印象上面。
印象深刻的是在於細節上我明明沒有開的很大聲,
倒是頭一次注意到Keith, January 24, 1975 Part I.開頭背景中有些人在細碎地笑著。
那麼這也表示施工者只要在它身上加些調味料,
讓它變成你的形狀後添增些香氣就能足夠美味。
這也是為何我明明是一個「睏睏Ayre音染沒細節呵呵吃屎吧呵呵」派,
卻由衷對這台還原錄音優先的擴大機線路肅然起敬的原因。
亦是這台擴直接先講結論的原因。
不太能理解到底該怎麼描述這台機器的「聲音」如何才能說的周延。
雖說聲音會由於施工者的取料而決定。
然Ang大表示都並沒有特地用燒料,
甚至繁忙尚未花足心力調音就能有這樣的結果。
由此推斷這線路100%是值得做出來的。
雖然Ang大也說其實線路的聲底其實相當固定(穩定),
除非劍走偏鋒,基本上不會差異甚巨。
他提及KG大神的至理名言:
「有些東西就是So much fail in a box,丟燒料也是亡羊補牢。」
回到Beta22。
以耳機的聲音做聯想的話我會想到HD800S但帶點介於T1與880之間的個性。
理性上告訴自己不做beta22就不是人。
但是荷包的理性與版友的理性不斷強調、告誡我MOSFET和fuse很會燒,
各種轟轟美江好幾年前燒五倍。
又愛又恨RRRRR。
珍惜生命,遠離beta22。悽悽慘慘戚戚。
雖這麼說,想來這話其實和「我要退燒了」差不多意思吧?吧吧?
根本吃到發燒友的口水。
耳機版的眼淚,毫無悔改之意。
幫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