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承蒙諸位對於耳機版的熱愛,敝人在此獻醜。
若我的論述有任何不對之處還煩請指正,免得禍害它人。
用力點,我頂得住
首先來張人權圖:
https://i.imgur.com/KZh3gRf.jpg
這張圖請配合以下的論述服用,所有論述皆為本人實作心得。
討論單動圈式耳道、耳塞、耳罩 (其它的我不會,咬我啊)
從耳道式開始討論。如附圖圖一
一隻耳道要做得好,讓人聽起來不討厭,最重要的是單體不可以漏音
圖一 C,單體,把耳道的空間分成前後腔 (B 前腔與 D後腔)
圖中 A 旁邊紫色的叫做耳塞,用來舒適的插入耳道內。
接下來討論如果在各個部位漏氣,或加了料會發生什麼事。
各個事件是獨立事件,想玩 diy 的朋友們可以參考一下。
A 旁邊常會有個小濾網,有些用戶會把它拆掉,覺得聽起來聲音更清晰更開闊
是的,這樣子是對的。然而如果有金屬細屑跑進去,則會緊緊的吸在單體表面
耳機就壞了,感覺是聲音變得很小聲。
在 A 到 B 這個空間,如果填入綿花之類的材料,則會讓聲音變小聲
就像你拿毛巾塞耳朵一樣,聲音會變小。
填入的材料如果夠密緻,讓前腔出來的氣流量變小,則會明顯讓聲音偏厚實
高音會因為填入材料量越多,而高音越少。為一調音手段。
部份動鐵式耳機會把動鐵放在出音口,前面再加段海綿避免刺耳。(幹你不是不會)
在 A 到 B 這個空間,如果有細孔漏氣,則會瞬間損失大量的低頻。
聲音會變得極為空洞,也不失為一調音手段。
手邊如果有老忠 A4 的用戶,你在改變前導管的時候可以注意前導管的開孔密度
孔越密的低頻越重越悶,孔越開的聲音越偏中高頻。
在前腔動手腳,可以造成的變化如此。
再來看後腔 D 與 E 這部份。把 E 命名為後蓋好了 (by 老忠 A4)
D 的用處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在 D 部份適量的調整腔體材質,可以改變共振頻率或消滅後腔的反射干擾
要記住,振膜是一片薄薄的材質,前後腔的空間、反射都會嚴重影響聲音表現。
至於 E 部份則是最有趣的調整。
以老忠 A4 的後蓋來討論 (幹你老忠業配喔?)
不蓋,則低頻量最大,振膜可以舒爽的運動不會受到後腔空氣量影響。
用手指堵住,則明顯發現低頻不見了,聲音變得詭異又難聽。
老忠 A4 的後蓋緻密度直接影響低頻量感。
所以後腔漏音會不會怎樣?
看●片的時候別人會聽到,很清楚這樣。
再來討論平頭塞如圖二
https://i.imgur.com/KZh3gRf.jpg
平頭塞簡化成只有 C 和 D 兩個部份。
C 單體外面通常加了個保護蓋,然後就直通諸位的耳殼。
有些人喜歡在平頭塞上面套個海綿套。
對聲音的影響如前面耳道式所述,會把聲音變厚實
而且大幅度的減少因為耳殼不匹配的漏音,所以中低頻量感大幅增加。
也就少了點高頻這樣。
D 則是可以考慮在裡面填充一些吸音材料,讓聲音不受太多干擾。
一般平頭塞的後腔都是設計成通透的,畢竟本身低頻已經夠少,再封死它就更少
可以參考入耳式的後腔後蓋設計,意思是一樣的
至於 D 部份的吸音材料則是很少很少會有人放,原因我不知道。
最後討論耳罩如圖三
A 部份是海綿,或絨布,或人造皮,隨便。
只要 A 部份越服貼密合使用者的頭型,就不容易流失中低頻量感
跟入耳平頭是一樣的意思。
E 部份是關鍵的封閉式耳罩或開放式耳罩或半開放式耳罩。
做開放式耳罩的非常簡單就能達成自然的聽感,以簡單的實驗就好
把手掌彎曲貼在耳朵上,就能聽到大海的聲音 (x)
能聽到大量呼滋呼滋的反射音。
做密閉式耳罩耳機如果要消除掉這些惱人的聲音,則可以考慮在 D 與 E 之間
填入適量的吸音材料,則可非常有效的消除惱人的聲音。
當然也有別的辦法,只是我不知道。
或是懶惰一點,在殼上面偷打幾個洞做成半開放式,就可以有效的去除雜音。
早期全密閉式耳機要做得好的真的沒幾隻,設計者十分厲害
至於有拆過大耳罩的朋友們,絕對可以發現在耳機單體的背面會有一圈薄薄的
調音紙,底下蓋住的是一大堆的洞洞。
如果想要改變耳罩的聲音走向也很簡單。
把洞堵掉一些,低頻變少高頻變多;把調音紙撕掉一些,低頻變多高頻變少
有一整排的洞洞,還有不同的挖洞方式,這都可以玩。
在有限的狀態之下,大耳罩玩這些洞洞是最直接的聲音變化。
不要跟我說什麼設計師本來的設計怎樣,現在你才是設計師。
至於常聽到的聲海紗,有些人考量的是單體前面的那層薄海綿
拿掉之後當然聲音變更亮 (同耳道式),但是金屬細屑來就不要哭沒保固
有些人拿掉了單體後面的薄海綿,會讓低頻更有勁,原理如同調音紙。
有好多好多種玩法,在外國的討論區都有分享。
以上很長的廢文,與諸君分享。
理性,戰。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