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恕刪,
非常同意P大"玩USB這堆大半是為了圍堵PC和USB介面上的弱勢",
我也想跟大家分享我在USB上的心得,
更重要的是失敗的部分, 大家不要重蹈覆轍.
USB部分跟P大分享出來的部分, 差異在:
1. Coolgear 3.0 Hub
2. PC -> Hub, Hub -> DAC 皆走電訊分離
3. 使用長蕊盛將 DAC前的訊號以USB 3.0的協定進行
4. 電訊分離接頭為USB 3.0 only
USB 2.0時期:
當然這些是陸續成型的, 在我的印象中,
一開始 PC -> 電訊分離 -> DAC, 大致處理了聲音毛躁的部分,
高音聽起來細緻許多.
但當Coolgear 3.0 Hub加入時,
(注意, 此時訊號還是以USB 2.0的協定傳輸)
音色改變非常強勢, 毛躁感再次改善,
主要是透明度, 凝聚等等等, 音響性全面大幅度提升,
我猜測原因大概是, 分離線減少PC端骯髒的 5V 電源,
Hub把數位訊號重新整理好傳給DAC, 讓DAC好好的工作.
僅此而已, "圍堵PC和USB介面上的弱勢".
自此, 我無論改BIOS設定, 換上不同的USB線,
甚至當初火紅的康寧線等等的嘗試,
聲音不再改變(至少我無法分辨了).
USB 3.0時期:
以傳輸速率來說, USB 3.0 比 USB 2.0 快10倍,
工程上來說, USB3.0 在時序以及錯誤控制的要求上,
理應遠優於USB 2.0, 這不都是DAC需要的工程性能嗎?
身為一個工程師, 沒道理不試試.
*跟IT人員聊了一下, 大致上是說USB 3.0在中斷控制,
流量等等的控制, 比USB2.0的好很多, 雖然傳的訊號都一樣,
但USB2.0的情況下, 系統好像很容易暫時中斷USB2.0的訊號,
大概也就是以前USB系統有沒有建構好, 要量latency當指標,
相似的事情, 這部分我只跟到, USB3.0傳輸真的有比較好,
但細節可能要請業內人士補完了,
實踐上的做法是所有的電訊分離頭以及USB線都換成USB3.0的,
並加入長蕊盛 U3D02AR 轉換適配器(DAC與HUB之間),
這東西大致可以想像成一個翻譯,
雖然DAC只認得USB 2.0的協定, 但沒關係, 長蕊盛居中翻譯,
長蕊盛跟Hub/PC端說3.0語, 然後翻譯2.0語給 DAC.
這樣的結果是, 長蕊盛之前, 都是以USB 3.0在運作,
音響性在一次大幅度提升, 聲音聽起來更純淨, 更透明了,
凝聚定位等等等, 再次提升.
USB直入 -> USB2.0分離線 ->
USB2.0分離 + Hub -> USB3.0模式
用一個很懶惰但有效的比喻大概就是:
類比電視 -> 數位電視(去雜訊) ->
FullHD(更精細) -> OLED(不只高清還異常美麗).
大概是說, 一樣的內容, 但表現上天壤之別,
請原諒我懶得描述詳細聽感, 因為細節我也記不得了XD
為了避免疑慮, USB分離頭可以選購USB 3.0 Only的,
這樣在WINDOWS硬體管理員裡面, Hub那部分原本會有,
generic USB Hub + High Speed Hub 兩個,
純3.0的時候會只剩High Speed Hub.
USB3.0的線貼掉USB2.0的PIN腳也可以有相同的效果.
悲劇的部分:
當使用USB3.0傳輸時, 可能會發生HUB找不到,
HUB間歇性連上斷開連上斷開等等等的鳥事,
DAC連上了三不五時斷線, 電腦開機DAC抓不到線重插又可以等鳥事,
不是系統不支援或硬體怪怪的什麼,
是發生了USB3.0訊號干擾的問題(請自行google),
在我的經驗上, 使用分離線或使用較低階遮蔽較差的USB3.0線時會發生,
基本上使用主機板內建的USB3.0 port發生機率很高,
使用準系統小電腦這種的, 必死無疑...
使用PCIE的 USB卡就沒事...
使用分離線的情況下, 如果系統有成功接上, 就千萬別動了,
我自己的系統原本好好的, 搬家後一樣的東西就不行了,
只好吧PC -> 3.0 Hub的分離線換成一般3C線, 毛躁感又跑出來了...
即便Hub後還是分離線, 但效果遠比不上PC後的這段分離.
*目前沒找到解決的辦法.
跟大家分享, 有機會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