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觀
ED11
縱向表現 □□□
高頻量感 ■■■■
中頻上段 ■■■■
中頻下段 ■■■
中低音域 ■■■
低頻量感 ■■
音場寬度 □□□+
本質是一支偏上盤、低音不強的耳機
低音域只是借力用力下的調味料
ED11
縱向表現 □□□
高頻量感 ■■■■
中頻上段 ■■■■
中頻下段 ■■■
中低音域 ■■■
低頻量感 ■■(■■+) ←浮動式+1~2.5格不等
音場寬度 □□□+
註:上盤和下盤各有滿出點自己要注意相對影響
更多耳機比較: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584859634.A.81F.html
首先我並不覺得他很不ED系列
因為他與ED8的聲音邏輯基本上很像
本質都是音色偏高、低音出力較弱的聲底
必須借力用力去留住下盤量感才會讓整體有飽滿感
兩者主要差別在誰的低音留的比較多、誰的低音留的比較少;
誰的高音比較比較多、誰的高音比例比較少…等這類"量感"的問題
手法上的詮釋對我來說並沒有感受到很大差別
不過他的確跟ED8會有蠻明顯的性能差異
ED8對我來說是DT880、K601、HD650下面的東西
ED11則比這些耳機更上面一點
但若要跟T1、Z1R、TH900相比就大概看到車尾燈的程度而已
#低音域
低音量感有一點半被動式的感覺
不特別讓單體發出來而是採取後續捕抓的方法留住
這一種路數我覺得在量感上的呈現都不太穩定
會容易有這首歌低音很多、這首歌低音太少的落差感
而且也容易侷部放大低音域的某些區塊
比方說ED11的"重低音"這一區域
就是被明顯放大的區塊
且這一段很容易會有類似 潮汐 的影響
例如當歌曲裡沒有鼓或是其他低音樂器可以借力時
整支耳機會很偏上盤(低音沒什麼量)
但是當鼓聲的頻率很密集時
他的重低音就會呈滿潮狀態 滿到你一整個不能無視
且程度我覺得落差感頗大
從量感很缺一直到量感太多的情況都有
質的方面
這裡其實也跟量感的強調處息息相關
畢竟他強調的地方是量感的本身以及重低音那一塊
因而讓他的低音解晰頗糊、形體和層次也不怎麼好
而且下潛其實也很淺短
算是半凝聚、半淤積的聽感
主聽一首歌去帶到重低音後會是什麼聽感
而不是去聽低音域的能量、張力、下潛、和素質怎麼去表現
因此在過程中我其實感受不太到有什麼低音樂趣
唯一的樂趣是
我一路看他有些歌低音爆多、有些歌低音太少
然後又因上面的關係而跟其他兩頻產生怎麼樣的相對影響
偶爾遇到全頻適中的情況時
會在心中暗自幫他叫個好這樣
https://i.imgur.com/06VtFzU.jpg
我大部份的時間最搞不定的就是他的低音域
但如果你的聽感和系統跟這支耳機搭的起來的話
也許你整體聽起來的觀感會跟我上面"好耶!"的情況較相仿
在這個情況下他其實還蠻不錯
大致上會有低音不過多、不過重、侵略性也相對低的聽感
相對會得到比較高的樂趣
也比較耐聽、又能帶到中音的上偏感
#中音
中音有個特色是上半部的結像會放大、比較有貼耳感也比較娘
而愈往中間靠結像愈小 會有比較遠比較暗沉的聽感
比方說ZARD、蕭煌奇的歌曲
會從溫暖飽滿的中音變成帶有華麗感和活潑感
而且上半部的結像也較大 會讓人覺得中高音的包圍感很多
而例如蕭敬騰這類比較中低音的人聲和樂曲風格
就會變得人聲遠遠的、小小的(中音落在沒被強調的地方)
我並不知道該怎麼去欣賞ED11的人聲
因為他對我來說每換一個人演唱
人聲就會忽高忽低、忽大忽小
即使音質和音色本身是不錯的
可是卻相對不穩定
會比較不知道下一首的明天在哪裡(X
大致上覺得他比較適合聆聽女聲
因為音調相對高而且結像和量感比較也比較大
會有比較高的填滿度和華麗感讓聽覺感官更有趣些
至於樂器中音的話
有一些比較輕的聲音還蠻有細膩感的
小部份處也許比T1更細緻豐富
只是樂器一多較無法表現好層次關係和穩定感
#音場
大概是我聽過裡的開放式耳罩中比較小的存在
而且比起開放式的聽感他更接近封閉式
初期的時候我被他的空間概念搞得很混亂
腦中完全無法理解他的空間概念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會有一種
上下結像被放大、上下音場較寬;但中間結像小、中間音場左右窄的空間感
一度聽到暈車
後來才意識到他的外殼中間有物理結構擋住才比較了解是怎麼回事
https://i.imgur.com/jfZetcR.jpg
大致上就是中間被反射回來而有內縮感
但外圈因為聲音可以透出去而有外移感和擴散感
所以才會有這種音場及結像 好像很大又好像很小的感覺
我在文前給他的分佈圖是3+格音場
但若遇到狀況比較好的歌曲時ED11應該可以4格沒問題
3+格我一方面也想表達他的空間感跟低音的關係容易有滿溢感
然後顯然的 他的調音手法並沒有GRADO貼片那麼高竿
對我來說會帶有一些奇怪的結像扭曲感
也許某一方面來說
他會有一點像GRADO WHITE
只不過WHITE的情況是中間開一個小洞周圍封起來而ED11剛好相反
OS:
你丫的~~原來這就是你為了掩飾低音不足所做的手段
把一隻開放式耳機搞得像封閉式一樣
將開放式耳機應有的自然感吃光光
[音樂適性]
☆優異 ○可以 □勉強 △注意 X暴走
大編制交響(樂器協調):□+ 質可以 侷部小亂;會有聲底內建的上偏感須習慣
小編制演奏(樂器質感):○~□ 覺得還可以聽 但要看低音樂器的臉色
搖滾/金屬 (低頻表現):□- 有淤積感、略轟、且沒足夠的打擊感
流行 (人聲韻味):○~□ 會挑歌、容易起伏 看低音域賞不賞臉
ACG (人聲甜度):○~△ 也是尷尬在低音域
爵士樂 (場地氛圍):○-1 這裡我蠻意外還不錯 下盤比較虛就是
輕音樂 (低負擔感):○-3 部份輕音還蠻有感 但結像太過上偏 雖不太喜歡但可適應
大致上可以看到他充滿了不確定性
好聽的時候是真的不錯(蠻多○) 但也頗挑歌
挑歌時不是以類型來挑是以歌手為單位在挑歌
低音容易高潮(X 一下子就滿出來給你
總感:
這耳機對我來說樂趣是比較偏低的
不喜歡的點是空間感和成像上的一些不自然感
還有半淤積的低音表現方式
如果今天他是封閉式耳機的話 可能都還有一些妥協的空間
可是以開放式來說就覺得能有更好的選擇
因此我會認為他是盲狙後才會開始試著去喜歡的類型
而非是在購買前經過不斷的比較而能脫穎而出
當然會喜歡他的人還是有
但這樣的人我猜
1.他要對U家本身有愛、或是本來就有U家耳機
2.並且他也喜歡偏高的調音
因為這個情況下系統會比較搭、且也比較能馬上進入狀況
這支耳機就有點像
拜耳的T90或是GRADO的GH4這種類比關係
他們都是該品牌下的比較偏高的調調
比方說我喜歡高音比較多的耳機、又喜歡某某品牌
這時候就可以依這種需求找到對應的這支耳機
以上就是我的心得
一方面可能剛好系統非常不搭
一方面跟我的欣賞角度又有蠻大的分岐
我已做好被f大怨恨的心理準備...
大推《葬送的芙莉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4-uUKlC0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