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lioneurise (Romarin)》之銘言:
看到C羅大大費盡心思完成這麼一大篇分享好文,讓我也起了發文的興致
請各位讓我這個臭文組發表一下小小拙見
如果說牛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那小弟弟我94站在C羅的腳趾上
這篇文章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適合大家提供不同的建議
尤其是器材的數據理解 / 數位端 / 電源處理上,板上是各種流派都有
不要被藍芽的時代洪流給淹沒了啊!!
以下是一些我跟C兄觀點不同的回覆:
: 【問題4】
: 我可以透過觀看儀測來認識耳機、挑選耳機嗎?
: 當然可以透過儀測來認識、挑選耳機與器材。
: 前提是懂儀測所表現出來的數據、圖表後面象徵的意義,
: 以及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 例如:
: 版上有很多人喜歡看Frequency Response (FR;即頻率響應)來挑選耳機,
: 更有些人喜歡酸少部分人只看FR來決定要不要購買耳機太過可笑。
: 實際上很少被人特地提出來的是──
: 「儀測就是一種實驗;實驗的價值在於可以重現,但是大家的實驗條件不見得一致。」
: 也就是說,同一支耳機,使用不同的測具、或不同測具的校正測量;
: 或是使用不同的target curve評估數據,會產生不同的結論。
: 因此不同實驗條件的結果是不能互相比對著看的。
我個人不看頻響曲線的原因是,它對我沒有任何幫助。真的沒有。
比如說,我聽設備很重要的觀察點是聲音有沒有感情和韻味,
就我自己觀察各種耳機圖表的結果我是找不到有關聯的部分。
就以ASR上的圖表,DT880 600ohm與T1 2nd的比較來說:
DT880
https://imgur.com/l8KeguP.jpg
T1 2nd
https://imgur.com/FYbauUo.jpg
我聽不慣T1 2nd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聲音很「穩」,可以說是和GRADO相反的聲音
但是要怎麼從圖中看出來這個「穩」的要素呢?是因為1k~5k量感缺乏造成的嗎?
但這似乎又太牽強,難道只要中頻段比哈曼取線少就代表聲音不夠活潑嗎?
還是我只要開EQ把中高段提升就能解決呢?又或是換一條線試試看?
我自己的結論是不行,2nd個性如此。請教過evadodoya他也是給我類似的答案。
同樣的標準套到別支耳機的圖形上也行不通,
該頻段的量感跟聲音的活潑收斂程度沒有一定相關,畢竟耳機聲音個性百百種。
另外,T1 2nd雖然聲音較收斂,但電吉他的聲音其實比DT880更開放、更「破」
DT880的量感還是比較多的那一方,這好像又跟頻率響應的方向相反。
甚至T1 2nd男性人聲的量感還比DT880多,但看圖T1 2nd從500Hz就開始下降
Why???
耳機性能相關圖表有很多,也不是只有頻率響應。
但畢竟音樂類型很多種,聲音的表現手法更多種,光搖滾樂底下流派就數不清
太過在意頻率響應圖我反而是覺得 過度簡化聲音的表現
為什麼會希望可以只透過一種方式就能表達80%的聲音表現?80%我都覺得算多
回到音樂本身,舉例 有些人嫌馬友友拉的大提琴不夠嚴謹、精準,
是因為馬友友拉大提琴錄音後的波型比較歪嗎?還是偶次協波失真比較多?
這聽起來總是有點怪怪的。
而且不嚴謹又怎樣?馬友友拉的大提琴很難聽嗎?
頻響曲線或許可以拿來當生產或QC的標準,因為它要求的就是「量測曲線本身」
我相信聲海或拜耳這類經驗老道的廠商也不是靠開規格來開發耳機
而是從累積的經驗嘗試不同的材料與腔體設計後得出的結果
根據這個結果訂下的規格,才成為大量生產的要求
我個人還是從音樂為源頭去思考,我常拿音樂老師當例子,
評審老師說你唱歌/演奏不好聽,你會說自己的聲音失真已達幾%、
還是問他昨天沒睡飽嗎?跟評審說生理因素很容易影響人的判斷?
不會,因為音樂這件事不是這樣判斷的,
除非哪天有人開發出測量人唱歌有沒有放感情的標準,對我來說參考價值還是偏低
: 也就是說,同一支耳機,使用不同的測具、或不同測具的校正測量;
: 或是使用不同的target curve評估數據,會產生不同的結論。
: 因此不同實驗條件的結果是不能互相比對著看的。
如同文內所提到的,音響界看數據的一大困難就是沒有統一的實驗標準
這造成數據解讀的困難與障礙
而且沒幾個人家裡接的是實驗器材,既然不能重複測試當下的環境,
硬要用看的下決定的話,還不如去看看跟你有同樣前端器材、
聽的音樂類型接近 的心得文
^^^^^^重點^^^^^^
: 儀測的重點,實際上不在數據本身。
: 就像透過統計或Google Analytics收集到的數據並不是重點。
: 「重點在你要如何解讀它。」
: 個人認為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當然重點還是這句話啦,每個人對聲音著重的點不同
我對聲音的要求沒辦法從圖表中解讀,但如果你在意的點可以從頻率響應中得出,
那你還有一個相對中性的標準可以參考
雖然我買耳機/設備從來沒有先看這些圖過,但我也認為不需要全盤否定
當初買ADI-2之前ASR的量測圖其實沒有吸引到我,
讓我想試聽的原因只是因為板友說很強,但最後還是等到試聽確認完畢才敢下手
盲G我還是不敢的,我就窮...
: 【問題5】
: 儀測的結果,對於聲音來說到底重不重要?
: 有的時候,人總是需要一點音染。
: 「高音染、低音染都可以很好聽。」
: 建議必須知道你想要什麼,再去購買。
: 如果預算充足,真的不要管那麼多,耳機聽起來喜歡買就對了!
: 不過儀測的結果對於挑選「器材」是很有幫助的,
: 因為你可以知道它到底有沒有「砸鍋」。
: 就算要調音,低失真的機器也是能夠調音的!
哀,這個齁,我當初看到Ayre Codex的量測圖還真的嚇一跳,
當下還懷疑自己,原來我其實是耳包?我喜歡聽的聲音都是屎?
不過後來想通了,雖然量測這麼爛,但最後的聲音品質有說服我它的價格和等級
而且仔細想想,Codex的聲音跟精準中正沒什麼關聯
這麼爛好像...不意外嗎?
如果你喜歡上某個不在ASR排行榜前段的設備,那沒關係,
這邊有一個喜歡數據只有66dB、整天在聽屎的人,我幫你墊背^^
https://imgur.com/GYJsupF.jpg
: 【問題9】
: RUN耳機重要嗎?
: 不,一點也不重要。
: 新品和舊品耳機最主要的變化,
: 來自於海綿是否完全貼合你的頭型(低頻)。
: 或單體沒有對準你的耳道,導致聲音變化(高頻)。
: 因此戴久了,自然就是RUN好耳機了。
其實單體還是有在RUN的啦,不過C羅苦口婆心勸大家多戴耳機,
不要再放在那邊用噪音給它RUN了好嗎?
單體要RUN沒錯,但是耳罩、側壓等等跟你的頭型契合才是聲音熟成的最後一哩路
evadodoya:你先聽500小時再說,董?
是叫你戴在頭上聽500小時,不是叫你放著RUN 500小時
: 【問題11】
: 別人的心得,參考價值高嗎?
: 我們上面所說的大多問題,
: 著重在客觀條件上是否可以重現。
: 實際上不要忽略客體主觀意識和條件帶來的差異。
1. 請注意你跟發文者聽的音樂類型是不是相近
2. 你跟發文者喜好的表現方式是不是相近
比如我主聽搖滾的,發文也會附上歌單或主要參考的樂手
你看我的文章可能稍微看得出什麼
(C羅大大搖滾聽的還比我多,你去看他前幾篇很長很厲害的文章更好)
如果妳聽ACG,那當我說XX耳機人聲好聽很有可能你那邊聽起來不好聽
因為我主聽歐美唱腔,大部分還是男性
亞洲女性唱腔的要求幾乎是相反
正好前幾篇在問藍芽耳機底下有一個推文:
推 hydeless: 常聽人聲是怎樣的人聲呢?板上普遍問題就是音樂標籤混淆07/17 11:15
→ hydeless: 含糊,是聽相聲還是聽歌劇?07/17 11:15
設備是拿來聽音樂的,當然要確認最後拿來測的東西是不是一樣
這也是我沒看測試曲線的另一個原因:測試標準是特定波型,不是我聽的音樂
: 最後,還是得說:
: 『只要找對方法,不必花大錢也可以有超棒絕美好聲音!』
: 錢錢適度省下來,買個單眼去旅遊或和重視的人們一起吃大餐也不錯!
: 我自己估算20k就夭壽夠用了啦...。
: 耍廢去,各位有緣下次見。
音樂是各種不同風格與見解之下產生的東西,音響也是。
所以設備產出的聲音也有很多種,各有創作者想表現的風采。
我會建議不要預設一個或幾個標準就可以套用到大部分的器材上,
那只會扼殺你自己 / 或產業在這個領域可以得到的豐富彩度,
這正是我認為音響好玩的地方。
如果像手機產業,玩到現在只剩蘋果三星,那相比幾年前不是很無趣?
如果說哪天板上討論器材只剩RME或Topping,那我敢說當時的音樂一定都很難聽
另外我也覺得不需要認為量測都是無意義 / 或人耳聆聽都是不可靠,
甚至你認為我的文章哪邊是垃圾都可以提出反駁,
原PO C羅大大的文章你哪邊有意見也有空的話也都歡迎討論
意見本來就是要討論交流才有意義
Top Gear原班3人組Jeremy/Richard/James各個喜歡的車輛風格都不同,
也常常看到他們在節目上吵架,卻也因此提升他們三位評論的高度,
一次看到三種不同的意見不是很好嗎?
同樣的在音響領域內,有人覺得測試數據先決,有人覺得聽到什麼就是甚麼
有人喜歡聽的音樂是風情萬種,有人喜歡中性精準,還有人喜歡怪咖聲音
這些都是值得參考的意見之一,同時這也是「討論區」的意義,
就像開源程式碼一樣,不是要找出某一個特定的正確答案,
而是希望集思廣益、海納百川。
常聽人聲是怎樣的人聲呢?板上普遍問題就是音樂標籤混淆含糊,是聽相聲還是聽歌劇?
作者: TFnight (二十四夜) 2021-07-19 02:48:00
推從大家的心得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 個人覺得很棒
作者:
dzwei (Cout<< *p << \n ;)
2021-07-19 02:50:00其實看心得第一件事情是對歌單 通常歌單接近的 比較有機會產生共鳴。但我還是比較推薦家訪,常常會有很大的收穫,雖然現在疫情期間不方便就是了
作者:
hsakuya (緋色)
2021-07-19 02:58:00基本上頻譜我只看6K會不會有一個特別突出的高峰(指6k為鄰近頻段的最高點)
作者:
falc0972 (falc0972)
2021-07-19 03:12:00推推推~我現在看心得都先看作者是聽什麼音樂XD光是搖滾,四大件每人重視的點都不同。光是電吉有人注重Riff、有人注重Solo,更別說音色惹XD
作者:
dzwei (Cout<< *p << \n ;)
2021-07-19 03:16:00反正搖滾吃瓜就對了 (?
作者:
falc0972 (falc0972)
2021-07-19 03:26:00先不說那一堆的流派,我也覺得瓜多很適合搖滾,搖滾對我而言是非常感性的音樂。但Metal我覺得瓜多實在不怎麼適合,Metal偏冷調、偏理性,而且碰上萬馬奔騰的Drum,瓜多殘缺的低頻就原形畢露(當然還是有流派適合瓜多的)
作者:
LIONDOGs (LIONDOG)
2021-07-19 03:27:00像管機在ASR都是被斷頭甚至腰斬的份,可是聽起來就是比較好聽
作者:
falc0972 (falc0972)
2021-07-19 03:31:00Metal個人覺得DT990、T1 2rd、TH900比較適合。Ultrasone雖然我很愛,但太偏惹XD
音染跟屎是不同的東西Codex音染多,可是noise還在可接受範圍如果喜歡他的染色,沒什麼不好ASR站主追求的是低失真低音染,主觀好聽的機器他本來不一定會給好評價,純粹就是數據解讀看法的問題
作者:
adamptt (lulumi)
2021-07-19 07:57:00講古 1976年THD大得不得了的年代 人們早就已經覺得這個指標沒什麼用了 所以發明了多音測IMD的方法 研究後也證明與聽感比較有相關性(source:
https://tinyurl.com/ye6ed2ak )如果看IMD的話 codex有個-80dB水平線以下 THD很爛但在國外評價很好的denafrips ares II IMD也有個-120dB水平線以下我比較不解的是 ASR每篇測試貼的東西也沒有統一 像IMD這種明顯更重要的 他就常常沒貼還有一些也是重要指標的 像方波 明明audio precision也有這功能 他也不知道是不貼還是不敢貼(source:
https://tinyurl.com/yrazkmpr )國外有傳聞他跟拓品有利益關係啦 但我沒看過證據所以不說 只是最近感覺看起來越來越像
作者:
bh2142 (瀕臨絕種的Emacser)
2021-07-19 09:15:00推推
作者:
ronbaker (尼克扛霸子)
2021-07-19 09:34:00那我的心得484沒用了XDDD
很多後搖滾就音響的調性來說比較偏室內樂,小編制弦樂重奏,但標籤歸類還是在搖滾上,所以你只講個搖滾是沒有多大參考性的,歌單坦白說也有侷限性,尤其是很多燒友聽得音樂都少得可憐,每次講都那幾首缺乏同理激情很多版友超熱情分享了一堆聽感,結果歌單接國語流行ACG油歌JpopKpop等,其實我都會自動歸類成沒有任何參考性,所以現在串流那麼發達,先貼歌單我覺得反而好玩新鮮反而有助於釐清概念
作者:
ddik32 (睡覺睡到飽)
2021-07-19 09:46:00認同這篇的觀念 推推 ~
所以有人叫你拿FR去看那些特性嗎 囧話說覺得adi-2量測不夠吸引人也滿神奇的 XDD
作者:
jardin123 (jardin1944)
2021-07-19 10:26:00是台好機器 不過最好還是要聽過我的搭配下會把韻味直接吃掉XD
作者:
jardin123 (jardin1944)
2021-07-19 10:28:00對我來說量測圖也只是當個參考而已 甚至不看
作者:
PhonexH (等待)
2021-07-19 10:46:00原文跟這篇都很棒~釐清很多概念
大家都說親子丼超好吃的跟你自己覺得好不好吃是兩回事
作者:
gameguy (gameguy號:)
2021-07-19 11:44:00確定的是,索尼罪大滔天,沒貨居然也敢上市,被康熙抓去砍頭也是剛剛好。
作者:
ar109982 (ironchin)
2021-07-19 11:58:00同意Frequency Response 或許對於耳朵收貨這件事情沒有太大的幫助,但反過來說如果Response 非常詭異的話那也基本上不用聽了吧.另外codex方面,對岸有個興趣是測hifi機台的狼教授說過distortion 與翻譯成失真不如說是”變化”,就跟哈密瓜有些人不喜歡哈味一樣,有些人聽過之後就是喜歡這種”變化”,聲音本來一件就是很主觀的事情
FR對寫文的人來說有一個依據,可以幫助解釋好在哪但對看的人聽感和喜好追求我也覺得還好
作者:
ronbaker (尼克扛霸子)
2021-07-19 12:15:00FR能解釋的東西太少了
FR就是個要先確定音量level在哪裡才能比的東西但這個音量很多人都是用耳朵的感覺在調整看圖沒感覺很正常自己用手機音量計先用單一頻率對準音試一次就知道了試完再來發表感想也不遲不只FR,兩台前端在比也是一樣,音量只用耳朵對準那分享出來的感想跟閒聊沒兩樣
作者:
djboy (雞尾酒)
2021-07-19 12:33:00反正就是大聲一咪咪的那一台贏一點,下一次聽又覺得*又可能結果會反過來
run耳機我也喜歡戴著run,會聽到不想拿下來XD
作者:
ronbaker (尼克扛霸子)
2021-07-19 13:40:00原來是這樣 看來我標題都該改閒聊了QQ
作者:
kloseQ (誠心發問)
2021-07-19 13:56:00大推這篇~
作者:
enamelcord (娶妻當娶殤ä¸æ‚£â™¥)
2021-07-19 14:46:00推推~覺得歌單超有指標性w相似歌單聽感文大都很有共
作者:
Daedolon (Daedolon)
2021-07-19 14:46:00我每篇試聽文早就都是閒聊了
作者:
ronbaker (尼克扛霸子)
2021-07-19 14:51:00像我的歌單:)
作者:
adamptt (lulumi)
2021-07-19 14:57:00耳機對比用單一頻率校正聲壓 其實也不會是公平的呀 這麼做相當於把兩個fr曲線垂直在某頻率點校準 但校準後把兩曲線下的面積去積分 不一定會是一樣的 再更嚴格來說 不同音樂有不同的spectral density 也要以不同加權去算才會公平
作者:
enamelcord (娶妻當娶殤ä¸æ‚£â™¥)
2021-07-19 14:58:00古典和流行方向不一樣啦XDD版上很多厲害的古典樂迷wR大古典樂方向提琴類很有參考性啊w
作者:
ddik32 (睡覺睡到飽)
2021-07-19 15:25:00廢材如我現在都只敢發交易文而已了,寫心得文什麼的感覺好恐怖啊,還是給大家檢二手便宜貨比較有貢獻
作者:
adamptt (lulumi)
2021-07-19 15:43:00我不知道其他人調音量的習慣 個人的標準是:1.音樂不要有任何段落會對耳朵產生不適/壓力 2.在1的前提下盡可能大聲XD 在這種很直覺的標準之下 我事後測過每隻耳機調出來的音量很不一樣 有的就是可以開比較大聲 對我來說我會把這個能力也當耳機的性能之一看待
那我手上這個能力最爛的大概是X2HR 開大聲就毛躁起來
而且講個大不諱的:音樂品味這件事在台灣被污名化很嚴重很多幾百萬幾千萬器材的二聲道玩家,就是聽那幾首歌但一講到有錢買不到品味就開始扯爛污開始講一些五四三說什麼自己聽縱向深度不是聽橫向之類的(你只聽五張專輯就不要硬凹了)坦白說很多這邊版友聽得東西根本不是為了發燒而存在的,樂器演繹的精湛程度,錄音的品質等等硬要去講究坦白說就只是鑽牛角尖罷了
作者:
dzwei (Cout<< *p << \n ;)
2021-07-19 17:29:00聽油歌的人在ptt一定不是少數啦~ 看看西洽長年霸佔前三熱門榜就知道了
作者:
ronbaker (尼克扛霸子)
2021-07-19 17:30:00古典才是少數 嗚嗚
所以就老話一句,耳聽為憑,心得文頂多就是收束選擇範圍像我原以為T1適合我。911借我聽之後,第一時間想刷卡買聽了幾天之後才發現相性不符
T1和Z1R借過很多人 也勸退過很多人XDD不過大部份的情況是喜歡一支就不太喜歡另一支少部份兩支都不愛
作者:
ronbaker (尼克扛霸子)
2021-07-19 18:05:00我是少部分
作者:
enamelcord (娶妻當娶殤ä¸æ‚£â™¥)
2021-07-19 18:11:00口味問題啦,就像香菜一樣XDDDD不吃辣的人照麻辣鍋川菜人食記去跑肯定被雷爆XD
作者:
jardin123 (jardin1944)
2021-07-19 19:04:00少部分QQ
作者: Laziest 2021-07-20 04:53:00
同意hyd大說的,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有一定水準的耳機、DAC後,就要對音檔有要求,開始探索各類音樂才是,畢竟搞這些設備就是為了享受音樂不是嗎?可是更多在玩器材或享受昂貴器材的虛榮心,音樂反而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