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版上有許多先進認為數位線材不可能有差,
但這篇心得是有關不同USB線材的聽感分享,
希望能和平 Orz
******************************************
小弟的主臥系統是電腦當訊源,
全段U3TT,也參考版上先進,礦卡外接,
耳機是 ATH-W10VTG;喇叭是 KEF LSX。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三條USB線材:
1. ifi igemini 3.0 (下稱 "ifi")
2. PPA 龐大的 "子云3舊版" (下稱 "子云3")
3. PPA 龐大的 "子云3 MK2 白金" (下稱 "MK2")
A. 測試曲子1:1王3后-夜夜夜夜
子云3一開聲的空間感就比ifi大上不少,
不管是橫向音場還是縱向音場都整個開拓起來;
但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縱向音場,ifi的聲音就有一種 “壓縮感”,
把所有聲音都壓成一個平面。
子云3另一個特色是他比較著重中低頻的表現,
高頻偏暗,這點似乎跟ifi相反,
因此我覺得子云3很適合在小品音樂的表現,
他帶有一股 “暖味”,聽起來輕鬆,而且在女聲的 “尾韻” 上,
相較於ifi更有 “氣音”,有種堂音的感覺,收得比較慢,
但很容易營造氛圍,這種感覺讓我覺得子云3也非常適合聽大提琴;
不過就比較不適合大編制的交響樂,容易哄成一片,分離度比較差。
MK2的走向跟子云3一致,音場有稍微再大了一些,
但相較於子云3最大的差異我覺得在於 “高頻表現”,
子云3相較於ifi我覺得比較大的缺點就是高頻偏暗,
但MK2一開聲就立刻彌補了這個缺點,高頻也亮了起來,
不到華麗的程度,但就點到為止;
改善第二大的點我覺得在於 “凝聚力”,
相較於子云3,歌手聲音的 “穿透度” 在MK2的演繹下很是迷人,
如果是在小酒館聽歌手表演為例,
ifi像是坐在最遠的地方,聲音傳過來比較平面,也都散掉了;
子云3像是第一排,歌手就像站在我們前面,但有點太 “哄” 了;
MK2則像是坐在洽當的位置,聲音在經過整個空間迴響後,
有穿透力的打在我們身上,渲染力很強。
B. 測試曲目2:沛續-呼喚
這首稍微大動態的曲子,更顯子云3在中低頻的優勢,
曲子一開始的音場就明顯大ifi非常多,
另外顯著的差異就是鼓聲也比ifi明顯有穿透力許多,
但子云3在高音上的聲音較黯淡,也帶來比較 “雄渾” 的另一種風味。
MK2補足了子云3 在高頻上的缺憾,雖然聲底我覺得仍偏中低,
但高頻上較子云3更有延伸感,
另外,我覺得MK2的音場比子云3又大上一點,
但這 “一點” 比較不像是外擴,而是密度更大的感覺。
C. 測試曲目3:
Mercury Living Presence - Tchaikovsky 1812-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Capriccio Italien op.45
Ifi在這個曲目一開始的喇叭就明顯較子云3亮,
但音場比子云3小一圈,而且縱深淺,樂器也容易擠在一起;
但子云3的低頻量感太多,整體聽起來聲音的平衡會比較偏低音,
反應也比ifi慢一些,我覺得子云3比較不適合放交響樂。
MK2很明顯補足子云3的不足,他仍然有低頻的 “沉度” 還有質感,
但量的部分沒有子云3這麼多,高頻就很明顯比子云3優秀很多,
雖然相較於ifi沒有那麼華麗,但多了幾分 “層次”,
所以MK2在聽交響樂的時候可以同時表現大音場,較沉的低頻,
適當的高頻,樂器又有分離感真的很令人驚艷!
自己的主臥系統已經用上 MK2 半年了,
至今都還蠻滿意這條線帶來的改變,
但老實說,小弟認為線材就是調音用,
不太可能會因為換一條線就飛天遁地,
但許多微小的改變卻會讓自己聽音樂的時候比較安定。
一點心得給各位先進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