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中,我和實驗室一堆人跟團跑去加拿大蒙特婁開會,沒待在會場的時候就搭地鐵
在蒙特婁找音響店逛。雖然我住的地方有點偏遠,但蒙特婁地鐵班次多,又有一周吃到飽
套票(大概台幣七百多塊),所以整個市區內的交通非常方便。
因為加拿大物價水準原本就比台灣高,消費稅又很高,所以我沒有打算帶水貨回台灣。我
在一周內跑了三家音響店,根據我的印象姑且叫他們大學店、柑仔店和大賣場。大學店開
在大學附近、柑仔店又黑灰塵又多、大賣場店面最大商品品項也最多還有幾間試聽室。雖
然這三家店的風格差很多,但很驚人的是這三家店的品項重疊性非常高。
我在蒙特婁的音響店第一個注意到的是海外消費習慣和台灣消費習慣的差異。我逛的三家
音響店除了大學店可能因為客群的關係耳機比重稍高,另外兩家店的主力商品都是黑膠相
關的商品,唱盤、靜電刷、唱放等等。不要說串流了,連USB Dac都不大好找。這三家店
的兩聲道產品比重也都比耳機產品的比重高。大學店主要賣主動叭,柑仔店主要賣小書架
,大賣場書架、前後級、黑膠唱盤、落地喇叭都有賣。
更深入逛,我發現這三家店展示的品牌幾乎一模一樣,而且種類很少。這三家店的線材類
很齊全,但是品牌只有Audioquest。耳機的品牌只有Grado、Focal和Sennheiser,只有大
學店有展示幾隻Audeze、大賣場有展示幾隻鐵三角。器材類幾乎只有看到Chord的小型機
種(Mojo、Qutest)和Musical Fidelity的小唱放。連同喇叭觀察下來,一言以蔽之就是美
國牌、英國牌、法國牌,台灣常見的ChiFi品牌只有在大學店看到一點Cayin和iFi而已。
我自己猜測是加拿大的代理環境可能有點怪怪的。我跟大學店的店員聊了一下,他們是說
Fostex、Beyerdynamic這兩牌加拿大沒有代理商,他們沒辦法幫客戶售後服務就沒進。連
Beyer都沒人代理了,可見當地代理環境多蕭條。至於黑膠在加拿大的異常興盛就只能猜測
可能當地地價便宜、有空間收藏一堆黑膠唱片吧。總之在台灣玩耳機很幸福了,台灣實體
店家的環境真的要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