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ople Aren't Hearing All the Music
看起來非常引戰,但這是我玩耳機玩到後期很喜歡的一句話
話不是我說的,是弄出我買的第一副耳機的人說的
AKA Beats by Dre的Dr. Dre
當然他講這句話是為了賣他的耳機,而我引用這句話是為了描述我的心得
所以這句話的原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接下來想聊的東西
People aren't hearing all the music.
人們沒聽見音樂的全部。
這句話最好玩的地方在對音樂用了Hear而不是Listen
在我自己的耳機發燒路途中,其實就是一個從Listen轉移到Hear的過程
初期我用urBeats 2聽音樂聽得很開心,沒有任何的不滿
https://i.imgur.com/jqcilRd.jpg
(老東西了,避免各位不知道是什麼東西,貼個圖)
任何我喜歡的音樂用耳機放出來只會讓我覺得更喜歡
可以說是最"Listen to Music"的階段
當時也常常想試著講出一點低頻、中頻、高頻、細節、空間感甚麼的東西
但其實也打不出什麼像樣的心得,顯然要從Listen轉移到Hear不是那麼容易
後來網路心得看多了,覺得有副Beats根本不算在玩耳機,就買了鐵三角的CKS550i
接著聽了朋友的MDR-CD900st,覺得耳罩真讚,買了MDR-1A
玩了朋友的NWZ-ZX1,覺得是燒友就該有隨身聽,買了NW-ZX100
https://i.imgur.com/LXnu1OZ.jpg
朋友為了比較ZX1、ZX100帶了MDR-SA5000給我聽,覺得開放式耳機很瞎趴,買了HD800
https://i.imgur.com/KiuTM1f.jpg
https://i.imgur.com/re3U45v.jpg
https://i.imgur.com/l3KljFP.jpg
於是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https://i.imgur.com/ZWKzvRk.jpg
在這之間慢慢聽得出耳機之間的差別
我漸漸知道CKS550i的聲音比urBeats 2薄
知道HD800比MDR-1A寬敞自然但沒那麼有包覆感
有時也會跑去耳機店聽些不同的耳機
https://i.imgur.com/cvyQ76z.jpg
https://i.imgur.com/SACBgyd.jpg
https://i.imgur.com/XG4Iomb.jpg
https://i.imgur.com/uiJm0V6.jpg
打點言不及義的小心得
https://i.imgur.com/GoeSC3x.png
https://i.imgur.com/E3c514a.png
https://i.imgur.com/C4zThKt.png
https://i.imgur.com/TcjTd3r.png
Hear的成分逐漸起來了,但也還是有在Listen
聽得出一些差別,但不會覺得哪副耳機特別不能聽、哪首音樂不能有哪副耳機聽
簡單來講就是一個快樂發燒、甚麼都好玩的階段
後面因為覺得左右耳音量有點不平衡所以物理退燒了一段時間
而再次回來的時候,就從TA-ZH1ES開始玩起了家用系統
https://i.imgur.com/gzv6JOS.jpg
沒用不曉得,一用嚇一跳
發現自己以前真的漏聽很多東西,其中最明顯的是細節跟空間感
我很確定自己聽見了很多過去沒聽過的東西
People Aren't Hearing All the Music
這是我第一次想起Dr. Dre為了賣耳機說的那句幹話
接下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因為TA-ZH1ES是我的真愛,而我也懶得動電源處理
所以系統就這麼暫定了下來
除了在家聽聽HD800跟TA-ZH1ES的組合
我更常跑各大耳機店,特別是帝國大學對面頂呱呱三樓,聽了各式各樣的耳機
同時也發了各式各樣的心得文
因為常在不同的耳機間流連,所以有了一個幾乎固定的測試用歌單來體驗每支耳機的個性
而因為有這個熟悉的歌單,也越來越容易掌握一支耳機的特質
隨著經驗的累積,開始能把耳機特質對照到耳機的頻率響應上
漸漸地也能夠透過頻響圖猜一支耳機的特色,也能透過試聽猜出頻響曲線大致的樣子
不知道是因為歌單常聽聽膩了,還是耳機常聽人變得挑剔了
逐漸沒辦法從單純的聽音樂獲得滿滿的樂趣
會覺得某首音樂的某個部分就是要怎麼樣才好聽,不然就聽之無味
像是ACG女聲,我就覺得有個3kHz的峰值就是比較好聽
甚至因此跑去買了MDR-Z1R
https://i.imgur.com/JsjxXYL.jpg
總之不知不覺間就只剩下Hear,Listen的部分少得可憐
而既然都只剩下Hear了,自然就開始想回頭去刁TA-ZH1ES的電源跟訊源部分
年初跟認識的板友收了光城精工的排插套組
https://i.imgur.com/vpRmilN.jpg
買了更貴的電源線
https://i.imgur.com/nyBOzzG.jpg
買了更貴的總線
https://i.imgur.com/5VyHSac.jpg
覺得調音上差不多了就再買了一次TA-ZH1ES
https://i.imgur.com/a2vFU01.jpg
聽過Q010-MDR1覺得作為當代旗艦的Z1R絕對不該只有如此所以買了真正的KIMBER KABLE
https://i.imgur.com/hkYSK5d.jpg
好奇訊源的更動會有甚麼效果,就買了NW-WM1Z來換掉原本的NW-WM1A
為了解鎖USB線所以跑去買了BCR-NWH10
因為解鎖了USB線所以跑去買了OYAIDE的USB線
感覺訊源跟電源都差不多了所以開始買小道具
覺得小道具改善了人聲搞丟了細節所以終於把壁插給換了,死馬當活馬醫
https://i.imgur.com/3EtGZDb.jpeg
結果真的醫好了,一時高興+好奇更貴的電源線會有甚麼聽感,就買了靠北貴的電源線
發現靠北貴的電源線靠北有料,就買了沒貴得那麼靠北但還是很貴的總線
https://i.imgur.com/3nFwB3z.jpeg
發現換了總線超級有料,但電源線沒得換了,就跑去買了地盒
https://i.imgur.com/4PqqOL3.jpeg
發現上了地盒之後有點烙賽,又跑去買了地線
https://i.imgur.com/ESX9tM0.jpeg
這整串打得輕描淡寫
但其實我覺得正是自己最像個稱職的燒友的階段
因為已經聽得出來差別,而且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
每次換系統的零件都像在抽獎一樣
可能往自己喜歡的地方改,也可能讓自己喜歡的地方消失
買更貴的線材、器材不再只有單純的快樂,還要面對調音歪掉的痛苦
不再專注於音樂本身,而是在意自己手上機器發出來的聲音
100%的Hear
但Hear就沒半點樂趣嗎?
倒也不會
這部分就要講到的"Hearing All the Music"了
基本上雖然Dr. Dre沒這個意思,但他說對了
沒人聽到音樂的全部
但也沒人能夠聽到音樂的全部
經過上面那一整串的調整
我發現越貴的線材越有自己的頻響特性
一條線兩三萬的680P、AXIOS Cu
個性都很濃烈,頻響都很偏激
物理上的傳導特性有沒有比較好,我不知道
聲音的素質到底算不算有提升,我不知道
不過頻響特性一定有變
雖然頻響是個哪邊比較大聲,另外一定就有哪邊比較小聲的東西
但是越貴的線材,往往在調音上會越細膩
在為系統帶來明顯改變的同時,不讓為了帶來改變而犧牲的頻段太容易被發現
這也就常常讓人覺得換了高價的線材就能夠擁有比較出色的聲音
比起購入更高素質的線材,更像是購入完成度更高、更泛用,但同時也更好聽的EQ
更具體地來說
換上光城精工的排插後我聽到更好的細節、更好的空間感,但我的中高頻沒了
換上GPX-R V2後我聽到稍微多一點的中高頻,但是低頻少了
換上鐵三角AT-AC500之後,我有了有活力的中高頻,但細節沒那麼銳利了
換上AXIOS Cu之後,MDR-Z1R整個細節大爆發,中高頻輝煌晶亮,但是中低頻沒了
插上調音小玩具之後人聲變得溫順凸顯好聽,但細節糊了
換了壁插後細節、音場、空間感都有提升回來,但人聲變得沒那麼好聽
換了680P後整體潤飾了很多,細節跟人聲都很有水準,也帶出了前所未有的細節量
而且在我聽的音樂類型上沒有明顯缺失,看來靠北貴的線材在調音上確實高明
換了AT-AC700後,細節跟樂器形體更加清晰,但是中高頻變得比較溫潤而沒活力
但我覺得這比較像是AT-AC500的中高頻染太多了,鍋不在AT-AC700身上
加了地盒後樂器細節、形體強化,但人聲變得無趣
換了地線後在保有一定細節跟形體的情況下柔化了一點,並挽回人聲表現
總而言之,就是一個到處挖挖到處填補的過程
某個地方多聽到了一點,就會有其他地方少聽一點
沒有零死角,只有不容易發現的死角
People Aren't Hearing All the Music
這是必然的事情
沒有人的系統可以聽到所有的東西
但也沒有人的系統會漏掉任何一個東西
作為燒友,我只是在無限地去接近"聽到所有(我想聽到的)東西"的這個聖杯而已
但因為截至目前為止我覺得我已經足夠接近聖杯
而再放任自己沉淪也不一定會繼續接近這個目標
所以大概就這樣退燒了也說不定
也因此打了這篇退燒文
那就這樣了
過一段時間再把Z1R跟HD800的餵養文補一補,可能甚至連TA-ZH1ES的餵養文也會順便
而在這之前,希望各位燒友也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All the Music"
感謝在座的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