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邊比較強,這爭不出個結論。
但是以人口比例來講的話,中國那邊實力好的饒舌歌手應該是比我們還多沒錯。
當然,差的一定也是比我我們差的多。
不過我在想論freestyle的話,臺灣應該輸一大截,畢竟中國那邊有辦比賽,而且還是以省為單位。
小青龍,新秀,姜云升,爆音,PGONE等等。
每次訪談的時候都說自己是哪一屆的冠軍。
而臺灣的話,這類型的比賽不是沒有,但規模真的不大。
BR,Q毛萬,柯蕭。
有FREESTYLE的新生代嗎?
還有壓迫的環境:
臺灣太自由了,相比中國限制太多,所以他們在用字遣詞上,會更加琢磨花更多的心思。
其實我有個疑問?
新疆到底算不算倖存者偏差。
艾熱,那吾,馬駿,多雷,福克斯,劉炫庭,ATHREE,沙漠兄弟等等。
老實說實力都相當令人驚艷。
還有我覺得最重要的:
就是臺灣少了一個能讓你曝光的舞台。
中國有,還一年三個。
我們不去探討,資本主義,商業化,有沒有簽約鏡頭。
這節目的價值就是曝光,流量。
多少饒舌需要且渴望這麼樣的一個舞台。
我要講一件實在話:
我們觀眾,沒有義務在你還沒成名之前,主動去找到你。
現在資訊發達,網路方便。
每個人都能上傳自己的作品。
每個人都有可能聽到那些歌,或是永遠聽不到。
這是因為舒適圈的關係。
你想想:
我想聽個歌。
前幾天派偉俊數位專輯上架。
我聽一聽整張專輯,半個小時就過去了。
覺得不錯,又再聽一遍。
這樣一個小時就過去了。
你有沒有聽過:最近一直循環哪首歌哪張專輯,這句話。
大部分的人聽歌,一定都是從自己喜歡的歌手開始。
這張聽完就聽他的另一張。
像當初瘦子靈魂出竅我就循環這張專輯很多次。
當你這陣子很喜歡某個歌手的時候,你就會一直聽他的歌。
而同時也壓縮了聽其他歌手的時間。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聽歌是一種消遣,一種情緒上的抒發。
我現在聽伯父跟著唱心情正好,滑個YouTube異鄉人出新歌了,試問有多少人會點進去聽呢?
其實也就佔用你三四分鐘的時間。
但很多人聽習慣自己的舒適圈了。
把音樂當背景音樂做自己的事情。
聽喜歡的歌手的舊歌,或是他出新歌了,亦或是這陣子廣告打很大,大家都在聽的歌。
沒有時間去踏出聽歌的舒適圈。
就音樂來說:
種類不只饒舌一種啊。
更別說日韓歐美,其他國家的歌。
再來,人生不僅僅是只有聽歌這件事吧?
上班,下班,吃飯,睡覺。
扣掉這些你確定剩下的時間都會拿來聽歌?
社交,出遊,逛街,其他嗜好興趣?
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
真正在聽歌的時間又有多少?
又有多少人會用那些時間去聽聽自己沒聽過的歌手的歌呢?
派偉俊,如果不是i don't wanna lie一堆人推,然後觀看次數超高。
我可能會因為還停留在功夫熊貓主題曲,就不去聽了。
就跟吃飯很像:
平常吃習慣了,就都吃這家。
偶爾才會跑去吃一家沒過的。
在那之前,你可能是因為大家打卡,美食部落客推薦,才決定要去的。
在茫茫人海中,被推薦才選擇了他。
就像我一開始提到的,臺灣欠缺一個曝光的指標性舞台。
讓大多數的人,可以主動因為附加原因看到妳。
以前我也很常亂聽,聽一些沒聽過的,觀看次數低的。
但真的很久很久才挖到璞玉。
臺灣的大學cypher。
我當初也是找了一堆板上沒po過的學校來聽。
大部分的感想就是浪費時間。
真的不好聽。
同樣時間我為什麼不再循環一次范特西呢?
你可以說我不夠熱愛饒舌。
雖然我自認聽饒舌歌已經佔我聽歌時間的八成了。
但生命不僅僅只有饒舌。
工作,攝影,約會,馬拉松,看書,影集等等。
真的:
我們聽眾,真的沒有義務在你還沒成名之前,主動去找到你。
頂多得獎,或是突然爆紅的時候,我會搜尋聽看看。
喜歡的話,循環清單又多了一筆。
就這樣。
當然,粉絲陪著偶像一起成長,也是另一種過程。
看看臺灣要接下來辦的那個嘻哈節目,會不會讓臺灣的饒舌歌手有更棒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