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節目結束之後熱度消散了不少,但我相信留下來的人都是願意花時間討論的,可能有些人之前就看過我寫的這篇,還是歡迎一起來二次討論。
看這節目的途中,我一直想到不久前(一年間)Gai去上一個音樂性質但不限於嘻哈的節目,剛剛回去找卻已經忘記影片的確切標題了,內容在說一個樂團內的女團員講述來這節目的原因,而她的原因是:「教育聽眾。」
Gai聽到這句話之後,對此言論感到不悅並出言反駁,認為妳上這節目的原因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並讓更多聽眾接受自己,且她那番話透露出表演者比起聽眾是更高等的思維,相當不可取。
之所以牽扯到Gai,是我認為這節目確實是有除了推廣(台灣)饒舌之外的另一層目的,在2017的有嘻哈元年以來,觀眾對饒舌的期望與印象由「押得真多、唱得真快、聽得真爽」開始,其所造成的影響直到這一兩年間才漸漸有迴轉的趨勢。為了「扭轉」這股「歪風」,為了讓大家明白「饒舌」並不是只有像對岸那種的,讓你知道台灣也有這種音樂,大嘻哈時代有意無意地帶上了這個目的製作節目—「教育聽眾」。
「教育聽眾」並不是不好,它只是為了證明自己與眾不同的一個手段,我相信四位評審的腦中並沒有明顯地帶這個想法去評判選手,更多他們期待看到地我想是讓我們聽眾驚呼:「原來這樣也可以嗎!?」並學著去欣賞以往沒聽過的音樂,但問題在於這個目的容易與觀眾脫節,尤其在中國已經證明自身那套標準在商業價值上有著巨大的成功,這行為著實是個高風險高報酬的豪賭,大嘻哈時代最後的結果可以說是成敗參半,但我認為總體來看帶來的效果已經超出預期了。
能讓我看到帶有意涵的例子,除了100秒大力稱讚粉鍊、KI、大麥等非「有嘻哈」式風格選手,較為明顯的便是復活環節了,評審在挑選表現好的遺珠的同時還會把名額留給自己「特別鍾愛」的選手,原因很多就不多說了,比如先前提到的粉鍊、KI,還有JY、Sowut。
就如同《說唱新世代》的魚翅,我認為在復活(晉級)爭議性大的人物的時候,評審的復活(晉級)原因可以不要只用簡單的三言兩語,盡可能詳細地讓觀眾知道「他們屌在哪」比讓他們在節目上繼續走下去要重要得多。
節目的前中利用這個豪賭建立了口碑,有些選手也跟著節目收攏了巨大的人氣,但節目的評價雪崩卻不是因為這個豪賭,而是利用「進步獎賽制」把和節目相輔相成的「人氣選手」淘汰。
人氣選手之所以是人氣選手,就是因為他們在先前的表現特別出色,即便節目組的初衷不是想要整人大逆轉,卻為了音樂性節目中難以界定的「公平」把節目的評價鬼轉向下,我只能說也許是先前的「反有嘻哈」式豪賭給他們帶來了自信,到最後反而得不償失。
不管如何,這節目帶給選手們的曝光都是實實在在的,節目組講這節目的希望客群是那些會在電視機前面看的叔叔阿姨(?),但我認為這節目真正客群是那些只關心《中國有嘻哈/新說唱》,只聽過頑童、走到飛的「淺層嘻哈年輕人」,而實際上有機會去消費支持歌手的也是他們,讓他們知道台饒的多變和與眾不同,這點確實是有做到的,respect。
而過程中有許多選手因為比賽結果受到網路攻擊,雖然我不認為所有批評都像是某些人所說的都是無意義的建議,我還是要講一句沒品的公道話,如果你對比賽結果不滿,那就去找台上四位評審(理性)討論,選手只是做了他能做的,比賽的結果是評審決定的,如果不公那也是評審的問題。
下篇是關於個別選手的心得,其實兩個部分側重點不同,所以就分兩篇來放囉。